打开搜索引擎,输入“研学鼻祖”,没有标准答案。其实,中国研学鼻祖一直都在历史典籍中熠熠生辉,在民间代代相传。他就是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的主人公,汉朝著名政治家、一代大儒孙敬,衡水人也。


为什么说孙敬是中国研学第一人呢?且容我慢慢道来。


何谓研学?研学是一个当代词汇,即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2001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协首次提出“探究式科学教育”,简称“做中学”,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利用学到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16年11月,教育部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当然,研学不仅是学生的专利,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各类人员都可以研学。


那么,当代的研学和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孙敬有什么关系呢?


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不变的是人类都需要通过掌握知识来提升自我。当代的研学,其实就是古代“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想要研学好,研学出成效,孙敬的研学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研学的灵魂在于“研”的深度。唐代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有云: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研读学问,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研学万物,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一轰而起,一聚而散,而是要真正静下来,潜心细研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事物,深究其内在特点和规律,渐而从一至万,由足下而驰千里,积微尘而成高山。孙敬的“头悬梁”精神恰是“研深”的生动写照,正如《汉书》所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钻研学问,自然不必刻意追求“头悬梁”的形式,但一定要有一件事情搞不懂就不眠不休的精神,钻之弥坚越要锲而不舍,仰之弥高更当奋力登攀,浅尝辄止的学习是掌握不住真正知识的。否则就成了民间那句俗语:门门精通,样样稀松。


其次,研学的本质在于“学”的广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或许是因为历代学子都过于重视“读万卷书”,而忽视了“行万里路”,其实二者同等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万里路也是一种学,在实践这门大课堂里学。当代研学强调研学和旅行体验相结合,也正是出于此等考虑。有人说,孙敬的确是钻研学问的好手,一度被称为“闭户先生”,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书呆子的形象,似乎和“行万里路”有些格格不入。但其实,“闭户先生”与“研学鼻祖”并不矛盾。读万卷书时闭户苦读,行万里路时研学天下。虽然由于史料遗缺,没能发现孙敬更多的研学故事,但从史学家对他的称谓“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就可以知道,孙敬绝不是只在室内做学问,广阔大地是他生命中更重要的一片教室。因为没有一个政治家是靠枯坐家中而得享盛名的。根据史料记载,孙敬少年时就从古冀州信都一路南下,一路研学直至洛阳,后又在江淮大地上留下众多印迹,声名远播至荆楚一带,不仅是“读万卷书”的代表,也是“行万里路”的典范。


第三,研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效”的实度。任何学习,都必须以成效为最终目的。研学的实效在于,通过研学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以主观世界的全面提升,达到推动客观世界进步的目的。教育部推广的研学游不是旅游,也不是普通的游学,它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孙敬凭借其独特的“悬梁”精神,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终能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一代大儒”的盛名正是他孜孜不倦研学的成效。此外,孙敬还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康熙扬州诗局本《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一录李瀚的《蒙求》载:“仲连蹈海,范蠡泛湖。文宝辑柳,温舒截蒲。”其中,把“孙敬辑柳”的典故并称于“杜康造酒、苍颉制字、孔明卧龙、吕望非熊、孟轲养素、扬雄草玄、向秀闻笛、伯牙绝弦”之列,这简直已经是“学中做”“做中学”的顶级高手了。


或有人会问,与孙敬同列“三字经”的“锥刺股”主人公苏秦,生于战国时期,比孙敬年代更为久远,亦不乏苦读精神,为何未被称为中国研学第一人呢?原因在于,苏秦以纵横之术佩六国相印,其虽以研学为开端,后却以读书不能换来荣华富贵为由弃而不研,结果不但未能如孙敬般成一代大儒,而且因其只善争口舌之利,终被六国所弃,惨遭车裂,如称之为“中国口才第一人”或“中国间谍第一人”尚值商榷,立为研学榜样则差池千里矣。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多具有孙敬精神的勤学者、奋斗者和开拓者,励志自勉、专心致志,脚踏实地,方能不断闯关夺隘、攻坚克难,走稳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至此,孙敬终于可以从尘封的历史中缓缓走出,抖落自制柳简上的灰尘,衣袂飘飘傲然立于新时代研学大潮的顶峰,甩一下曾经悬过梁的长发,慨然而曰:“我,孙敬,中国研学第一人,衡水人也!”


作者 何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