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进位闯新路】: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画卷

衡水湖案例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凸显区域生态价值


群鸟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空翩跹起舞,忽而一群乖萌的小青头潜鸭成队游弋,忽而数十只小天鹅结伴觅食嬉戏……徜徉在衡水湖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春日画卷徐徐展开,别是一番风景。这些来自衡水湖的奇美画面,早在数月前,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边会上一亮相,就引来与会嘉宾的阵阵赞叹。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7日,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星利用PPT图文加视频的形式,在边会上作了《自然因我更美丽——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案例分享,这也是河北唯一入选的分享案例。为维护和增强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治污、补水、环湖绿化、湿地保护等工作,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9条国际候鸟迁徙线路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享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东亚蓝宝石”等诸多佳誉。保护区面积达16365公顷,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重点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近年来,保护区以实施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为依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为进一步减少人为干扰,让衡水湖更适宜鸟类栖息,我市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引入“近自然”修复理念,滨湖新区创新以鸟类栖息为核心的保护模式,设立季节性核心区,在鸟类繁殖季节,实行封闭式管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为鸟类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为提高衡水湖周边群众爱鸟护鸟意识,营造良好的鸟类栖息取食环境,2014年以来,衡水市滨湖新区利用中央资金1.23亿元,实施了覆盖保护区内耕地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累计补偿30余万亩。


近年来,实施增殖放流项目,以鱼净水,以水养鱼,近两年撒放鱼苗365万尾、虾苗1.76亿尾。自去年开始,将禁渔期延长至10个月,湖中丰富的鱼虾资源为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在衡水湖小湖隔堤,原来的水泥护坡被覆土植绿的生态护坡所取代。改成生态护坡后,栽植灌木、地被等绿植,模拟了自然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遮蔽、筑巢、觅食的场所,推动了生物多样性恢复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的爱鸟护鸟氛围,共同绘就了衡水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如今,衡水湖的沼泽、水域、滩涂、草甸等生境得到改善,物种数量增加到1700余种。2022年,通过河北省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调查,衡水湖记录到的鸟类为333种,昆虫757种,其中条斑赤蜻、粗额垫甲、点眉夜蛾等33种为河北省昆虫新纪录,植物594种,鱼类45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在维护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和保护珍稀濒危鸟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谈到受邀参加COP15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活动,张星坦言“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将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编制《衡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0年)》,进一步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市级层面协商体制机制。同时,我市深入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保护等系列工程,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吸引更多生物“落户”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