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建成的故城县第一座办公楼。
其次,郑口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文化繁荣似天津。
受南北客商的影响,郑口人爱品茶、聊天、爱听书、听戏。郑口酒馆多,茶馆多,自古以来就是个“吃集”,郑口男人风流倜傥颇似天津爷们儿。除了本县子弟班经常演出乱弹、四根弦等剧目,北京、天津、保定、德州、临清、济南等地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山东吕剧等剧团以及河南坠子、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等民间艺人也都曾来此演出,甚至荀慧生、尚小云、谭鑫培、马连良、杨小楼、郑法祥这样的名家“大腕儿”都来过。山西会馆是传统的深宅大院,前有两层楼戏台,两边有两层配楼,能开展文艺活动,后有会客厅。后来,郑口一户姓商的财主在二道街中段路西专门建了一个戏园子,院子中间有普通座席,东西两侧有雅座包厢,可容纳二三百人观看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基础上翻建成礼堂,兼做会议和影剧演出场所,一直使用到21世纪初。老堤下的“南会馆”后有一座庙宇,曾悬挂着驻扎在郑口的国民党杂牌军司令胡和道题词的牌匾,日伪时期,日本人曾在此馆放映日本的电影。过去,人们常以“进过京(北京),闯过卫(天津),赶过郑口会(庙会)”来形容某些人见过大世面、有见识、有能耐,由此亦可看出郑口的分量和名气。
再次,郑口是一个依河而居的城市,街道弯曲似天津。
经济的繁华带来居民的繁盛。郑口是一座“松散型”“开放式”的城市,南、东两面靠河,且运河穿城而过,没有城墙,只有一道土圩子,且没有南门、东门,只有西门、北门。其布局也具有明显的商业特点,有南镇而没北镇,有西城镇而没东城镇。不像有些古城那样街道轴心明显、左右对称。而太兴镇(旧称泰兴镇)的名字更多了些商业气息。由于人繁地少,街面寸土寸金,所以宅院沿河随弯就弯,“见缝插针”,致使多数房屋位置偏斜,很多居民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的房子是否正南正北。至于外乡人初到郑口都容易掉向,更是分不清东西南北,常常迷了路径。旧时没有时钟,基本上看阳光的阴影定时,由于房屋偏斜,有时不同区域住所之间“时差”将近一小时。这种特殊的时空环境让人联想到天津“不辨南北分左右”的街道,加之经济繁荣,商品交易比较活跃,因此便有了“小天津卫”的雅称。
郑口的街道
旧时,郑家口只有3条南北街,沿河依次向西排列,分别为三趟街(今三道街)、二趟街(今二道街)、大街(今一道街),其中由于三趟街紧靠码头,所以最繁华,是郑口的杂巴地,烟酒糖茶、日杂百货等店铺以及茶馆、饭馆、酒馆、澡堂都集中在这里,还有算卦的、相面的、剃头的、拉洋片的、沿街叫卖的,煞是热闹。每逢农历四、八大集,方圆几十里村庄的人们一齐涌来,推车的、挑担的、骑驴的、挎篮的,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二趟街有少许商铺,大街则一直是丞署衙门(故城县丞在此办公)、工商联合会(简称“工商联”,相当于现在的税务部门,负责收税)所在地,历史上有名的贺家大院(故城教谕、原籍武强县贺锡璜的住宅)也坐落在这里,简称“贺学”,可谓三街独“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街北端一度成了县委、县政府党政机关驻地。
除了3条南北街,郑家口没有东西横街,与三街连通的只有若干宽约1米的小胡同。过去,后油坊的人们只能绕道西城镇最南端才能进街。站在运河大堤上北望,三条街恰如一个大大的“川”字,暗喻“河川”“平川”“川流不息”“客货川流”,似乎从地貌上表明郑家口是一个富饶的米粮川。由于运河河道弯曲,致使街道也不顺直,沿街房屋里出外拐,犬牙交错,参差不齐,俗有“狗牙胡同锯齿街”的说法。南镇老堤下以前建有一座感觉寺,附近有一条街呈倒写的“Y”形,形似牛角,故叫“牛角街”。过去,牛角街北有一口水井,传说是一只神牛经常来此井饮水,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这地方就成了风水宝地。由于这里人烟密集,市场比较繁华,又是回民聚居地,极易让人联想到北京的牛街。
三趟街沿街门面都是前出抱厦、灰瓦覆顶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店铺都是黑漆板大门,白天卸下门板,店堂整洁敞亮,顾客在街上即能看清屋内的陈设;晚上打烊上了门板,缝隙里透出灯光和稀里哗啦打算盘结账的响声,极具江南韵味儿。
由于地皮紧张,郑口的宅院多数是南北窄,东西长,前店后厂或前店后居,院子狭长。如三趟街的杜家烟铺临街门面阔只有3间,而东西却长达百米,从三趟街一直延伸到东河堤(今一完小附近),是烟铺的加工场地。又如三趟街中段路西的一处宅院(曾为保险公司办公处)临街只有一座青砖大门,进深却几乎延伸到二趟街。
故城县县城,原在今故城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在郑口建立人民政权,后县城迁至郑口镇。1958年,故城县供销社在一道街北端原山西会馆处建起了故城县第一座办公楼。办公楼坐东朝西,青砖红瓦,外设看台,内铺地板,外观具有明显的苏式建筑风格,成为故城一大景观。
现在,郑口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康宁路、京杭大街为轴心的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再也不是那个三条街、一座楼的老郑口了。
作者:宫瑞华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