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总会作为一种美好的寓意被冠以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之上。


新时代下,它又承载着怎样的希冀?


是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持续聚力提升城市幸福感和挖掘文旅消费潜力,奋力开创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吗?


2022年,面对疫情影响,衡水市文旅部门依旧执着坚守,持续聚焦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民族文化等热频词汇,升级革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焕新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着力打造文旅品牌,拓展丰富文旅新业态,交出了一份关于“诗与远方”的更温暖、更鲜活、更精彩答卷。


精彩·品牌引领向新前行


如果要找一个存在,一个最能代表衡水的文旅品牌,是什么呢?


是频频见诸报端网端、备受媒体青睐的衡水湖,还是全市首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武强县?是成功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增补名单的衡水市博物馆,还是走出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子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衡水内画”?不!不是一个。


频频出圈的“衡水元素”背后,城市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和“链”式发展思维,是衡水文旅通向“美好远方”的牢固根基。


一直以来,衡水湖都是我市最耀眼的名片。时代发展,衡水市委、市政府敏锐洞察到衡水湖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必须做出战略性调整和全局性突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此举,不只关乎景区提升,更关乎“景城共建、湖城相融”的城市发展格局。


一场文旅转型、城市变革的浪潮,自此而起,席卷开去。


围绕“一地两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验感悟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区、新型旅游业态的试验探索区的目标定位,实现了业态特色化、设施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亲情化、游览智慧化、宣传品牌化的全面提升,打造了生态旅游、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旅游业态样板,衡水湖这块“金字招牌”再次熠熠生辉。这一年10月,衡水湖景区通过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场检查省级初评,随即向文化和旅游部递交了现场检查验收申请。



在河北省第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评选中,武强县周窝镇被授予特色村镇,武强嘉华乐器、金音乐器被授予示范单位,武强年画博物馆获实践基地……特色景点次第排开,打造独特的精神“内核”,从不同角度讲述武强故事。而武强县,也被评定为河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参评国家文化对外贸易基地的单位。这一年,历经5年的持续创建,武强县顺利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成为我市第一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竖起了衡水文旅的又一个招牌。


还有,衡水老白干酒文化景区、周窝音乐小镇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故城县房庄镇董学村、饶阳县王同岳镇一致合村、深州市北溪村镇大流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品牌打造佳作迭出、全域旅游魅力彰显。


无IP,不旅游。在全域发展的比学赶超中,每个文旅IP都在提档升级,持续注入新内涵。一大批既有“看点”,又有“亮点”,更有“卖点”的文旅项目的相继呈现,让衡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框架坚实、脉动强劲。


开展“吸睛”宣传是又一看点。频上热搜、被主流媒体密集报道……这些成果的“孕育而生”离不开宣传工作为文旅融合添砖加瓦。


一年间,北京卫视、北京交通广播黄金时间段推出的主题宣传,《中国旅游报》《河北日报》刊发的专版,衡水文旅官方网端推文661篇、发布抖音138部、粉丝量达8万余人,都让衡水文化品牌大放异彩。而落实游客招徕奖励政策,在北京西站投放城市宣传片,组织景区开展对京游客免费促销活动,拍摄研学旅游宣传片,文化企业、文创产品频频亮相大运河文旅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更是极大提升了衡水对外美誉度,引来关注无数。


鲜活·非遗传承“老曲新唱”


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烙印,也是城市发展的轴心和灵魂。


“九州之首”的霸气磅礴、“董子故里”的厚重儒雅、“运河之城”的余味悠长、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红色热血……数千年人文历史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给予衡水文旅发展的空间和底气。


文物,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这一年,以新设立的衡水市博物馆为主体,衡水市成功举办了4场专题展览和5次特色主题活动,发挥文物见证历史、记录伟大历程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衡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8万余人次打卡。


用不变初心演绎发扬传统文化,全市不断探寻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多元路径。


前不久,衡水市各地“花式”闹元宵,独特的文化和喜庆的氛围吸引了各大媒体的目光。其中,新华网发布视频报道《河北衡水:非遗“甩花”迎元宵》,长城网发布《衡水湖非遗民俗花灯展“花式”闹春》,河北日报客户端发布《深州:非遗“甩花”闹元宵》和《年画博物馆里闹元宵》两则视频报道。


可见,“非遗”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也是极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切片。


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拥有国家级7项,省级41项,市级158项,县级367项。


全市施展多项硬招夯实非遗之基,实现着非遗传承的内外互联。制定了衡水市第一部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举办了全省首次以大运河为主题的非遗创意作品展,建立健全非遗数据库实现数字化管理,打造了“非遗会客厅”“非遗工坊”……


“今年2月初,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咱们的‘衡水内画:走出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就是其中之一。”说起非遗创新传承,衡水市文广旅局文化遗产科科长马宁难掩自豪。


衡水内画是我市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代表,也是全市2022年扎实推进非遗工作的一大缩影。


这一年,全市依托51家非遗工坊,积极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形成了以衡水习三内画公司等30多家实体为主要支撑,160多家个体户共同发展,4万余人参与其中的一大批适合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特色非遗项目。以往散落城乡的“老技艺”,正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这一年,全市遵循“优先布点、全面覆盖”原则,新增设衡水老白干、宝力橡胶公司、宁强公司等3个“非遗会客厅”服务点,同时在6个县(市、区)创新性设立了7个“非遗会客厅”服务点,进一步拓宽展示非遗作品和开展非遗体验活动的平台。


这一年,衡水内画、田园棉手织布、武强年画、阜城剪纸、绒线编织、西河大鼓,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河北非遗主题作品展、2022年“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系列活动、第三届“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衡水非遗作品频频亮相国家、省主办的各类活动。


这一年,“2022年衡水非遗过大年”活动精彩纷呈,50余项非遗项目亮相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60余件虎文化主题非遗作品走上“吉虎迎新春”新春非遗文化展;新春文化季系列之非遗讲坛,让广大群众走近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衡水非遗购物节”上,162件非遗产品网上“秒杀”,非遗美食跃上老百姓的舌尖,5000余件(套)非遗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还有,现场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网上直播、非遗保护成果展及非遗参观体验……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衡水非遗逐步从展览品向消费品过渡,实现着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共生,牵引着古老的衡水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温暖·全民共享文化繁荣


“坐在衡水湖畔,读一本书,喝一杯茶,让心灵静下来……真的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坐在衡水湖城市书房,游客吴女士为这一份“文与旅”的美妙融合而赞叹。


9月,一座城市书房落户衡水湖国际马拉松广场内并开门纳客。自此,来往衡水湖畔的游人有了一个可供心灵休憩的新去处,于熙熙攘攘中求取广博的知识、探寻生活的另一番境界。


不断扩容的衡水“文化圈”,为人们带来了汩汩暖意。



公共文化服务、文旅产业、非遗文博、乡村旅游、文旅惠民加强五大方面的文旅惠民工程走深走实。2022年,衡水市主城区打造了衡水湖城市书房和孔颖达公园城市书房两大新型阅读空间,新增馆外流动图书驿站两个,图书驿站增建至14个,实现配送图书6000余册;全市村级文化中心达标率72%,全市文旅项目年固定资产投资59928万元,同比增长77.6%,增长率居全市第一。


群众始终是文化的主体。


以“升级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衡水市开展多彩群众文化活动,奉上了不间断的“文化大餐”。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开辟线上惠民新路径。以网络直播演出的方式高质量完成“政府采购、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200场,培育了大批戏迷粉丝,最高点击量达每场两万人次;首次承担即圆满完成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6部参评剧目9场演出任务,近4000名市民“零距离”欣赏国家级艺术佳作,线上直播观众更是多达6000余万人次;市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实现了实体文献、电子资源馆际互通,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推广数字化阅读,举办线上活动123场322期,惠及读者数万人次;线上线下同步举办衡水市第五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强国复兴有我”优秀文艺作品展演,以及综合场、靓指吉他学校专场、艺声艺校专场、市群众艺术馆戏曲培训班戏曲专场等……城市之外,广袤的乡村同样享受着有温度的文化滋润。


一个更均等化、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连接着衡水城乡,在不断加速革新、升级换代。


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这一年,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出一批“有生气”“接地气”的作品。现代评剧《情满南王庄》完成创作并进入排练阶段;红色情景剧《平原枪声》完成创作并投演;大运河题材河北梆子现代戏《华家口》剧本参评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主创团队确定并进入采风创作阶段;戏曲唱段《祖国山河风光好》、音乐快板《民族复兴龙腾东方》、歌曲《百姓最喜欢》及《幸福中国》、山东快书《学习二十大 创业建家乡》等二十余部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完成,营造了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


这一年,全市共发放文化惠民卡15761张,文化惠民券206221张,惠民内容在免费观看演出的基础上,增加了休闲旅游、文娱消费等元素,丰富着群众文化生活。


疫散春来,静待花开。


回望2022年,全市文旅事业满载收获和惊喜。2023年,衡水期待八方游客来慢享人间烟火,寻找诗与远方,近距离体味有温情的千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