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今年过年,我和弟弟排除万难,总算是拖家带口地回去过了个团圆年。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便将我们包围。清新的空气、和煦的冬阳、亲切的方言、熟悉的面孔……这一切,都让人陶醉。恍惚中让人觉得,我们并不曾远离故乡。


进了家门,一看到父母,我就忍不住冲他们喊了起来:“爹妈,我们回来了——有吃的没?”那情景,就像小时候出去玩了半天,直到肚子饿了才跑回家似的。父母连忙接下我们带回来的大包小包,笑着说饭菜已经准备好了,都在灶上热着呢。


仍是熟悉的配方,仍是熟悉的味道。一顿饭下肚,记忆的闸门便被岁月的河流冲开了。那些发生在这座庭院的过往,那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昔,全都浮现出来了,像被涌到沙滩上的贝壳似的,挤挤挨挨,闪着熠熠的光彩。过去的一切,宛如昨日。


因为我们的回归,父母对这个春节特别看重,他们采购了丰富的年货,准备了多样的美味。整个假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吃喝玩乐,一餐叠着一餐。饭菜多是父母操劳,我们打打下手。已经衰老的父母,仍把步入中年的晚辈们当成孩子,不让我们干这,不让我们做那。父母在,真好! 我们好似在外面漂泊疲倦的小舟,而家就是温馨的港湾。只有在家里的时候,我们才能放下一切包袱,抛开一切杂念,继续享受做孩子的快乐。在家里,安静地待在父母身边,哪怕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心里也是愉悦的。似乎,父母都有一种无形的魔法,为我们设置了一层看不见的堡垒,让我们免于外界的风霜雪雨,做回被父母庇护的孩童。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一闪而逝,日子快得就像流水一般。随着翻过一张张日历,有限的假期即将结束了,我们不得不挥别故土和父母,再次启程,奔向新的旅程。而从我们到家的那一刻起,不,当父母得知我们要回家过年时,他们就开始盘算着当我们离开时,给我们的行囊里塞哪些东西带多少行囊了。


离开的前一天,父母一直在张罗着给我们捎带的土特产。有自己家的花生榨出来的花生油,有小姑家的红薯做出来的粉条,有外婆做的香菇酱,有母亲做的豆豉和咸菜,有父亲炸的油条和丸子,还有花生米、玉米面、萝卜干、干豆角、土鸡蛋……零零碎碎的,塞满了我们的行李箱和汽车的后备箱。哎,父母真是恨不得让我们把家都带上了吧。然而,父母看着散落在地上的,那些我们带不走的其他物品,眼中有明显的失落和落寞。也许在他们心中,那些能跟随我们远走他乡的物品,含着他们说不出口的爱,代替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如此,那些带着家的味道,带着故乡风味的特产,自然是越多越好了。


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刻,我们载着家的味道,挥手与亲人作别,与故土告别。熟悉的风景和土地,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再一次离故乡远去。好在,我们被家的味道和故乡的味道包裹着,触目可见,伸手可得。看着那些承载了亲人深厚情意的土特产,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家乡的风味呀,寄托着亲人的情意,承载着他们的牵挂。在我们还不曾离开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了对我们的相思。而那些他们不曾说出口的舐犊之情,都在他们精心准备的物品里了。


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满载着亲人的关爱和家乡的特产,奔赴新的征程。他们和我们一样,虽然满怀不舍,却又对未来可期的团聚充满了期盼。这,也许就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回家过年的原因吧。在短暂几天的团聚里,我们已于无形中,默默地掸去了心灵上的尘埃,消除了身心的疲惫,并描绘出崭新的画卷,以期在年底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果实。


再见,故乡和亲人。我们带着家的味道启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再次相逢。


作者:孙克艳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