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堂有一滴清澈的泪滴落到人间,那么这滴泪便是衡水湖;如果说衡水湖是鸟类的天堂,那么衡水湖的鸟儿便是天堂鸟。


公元前602年,古黄河决口改道,冲刷形成一片洼地,史称“千顷洼”。历经多年生态变迁,“千顷洼”演变成为一套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衡水湖。衡水湖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鸟类和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京津冀最美湿地”“东亚蓝宝石”“京南第一湖”,既是平原生态清洁之肺,更是华北秀美灵动之眼。


一湖碧水,万物丛生。衡水湖号称“物种基因库",拥有植物538种、昆虫535种、鱼类34种、鸟类328种,是包括青头潜鸭、震旦鸦雀、白枕鹤等珍稀鸟类在华北平原中南部最理想的栖息地,是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监测硏究保护基地。全球青头潜鸭数量仅存1000余只,而在衡水湖一次就观测到308只,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种群,约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一。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参与全国越冬水鸟越冬同步调查,监测到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灰鹤、豆雁等越冬候鸟,鸟类种群数量超5万只,创近年新高。如今,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湖真正成了衡水的绿肺、鸟类的天堂。


人们常说:“从来鸟儿最聪明,偏向好山好水行。”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鸟类迁徙路线之一,涉及22个国家,每年迁徙的候鸟有492种,其中水鸟多达5000万只,拥有的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也最为拥挤。200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通过近年来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鸟类专家持续不断的监测调查,学术界已经公认这里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鸻鹬类水鸟重要的北迁停歇站之一。可以说,衡水湖是这条迁徙大通道上的“中心客栈”,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湿地的绿色刚刚萌发,候鸟在衡水湖越冬的身影还未消失,天鹅们又悄悄飞了回来,留鸟儿们已经开始响应季节的召唤,年度育雏大戏即将拉开帷幕,这片神秘的湿地将上演更多的生命故事。黑翅长脚鹬是湿地的颜值担当,它们的腿长超过身长的两倍,站立时亭亭玉立,走起来姿态优雅,被誉为“红腿娘子”。湿地充足的食物和“安全感”,让这里成为它们孕育爱情结晶的温馨家园。凤头鸊鷉大概是个急脾气,它们恋爱最早、孵化也最早。幼雏出壳后,凤头鸊鷉的妈妈会把小宝宝背在背上,既保温又安全,爸爸则负责哺喂小鱼小虾,让它们茁壮成长。芦苇荡里还居住着白骨顶鸡一家,刚出生几天的雏鸟,就已经能跟随父母外出,学习捕食的本领,它们最擅长在浮游植物间寻找食物,获得充足的营养。斑嘴鸭家庭、白眼潜鸭家庭等,也都在这个浪漫的季节里添丁进口,百里湿地仿佛天然产床,莺歌鹃啼,鸭叫鹭哇,万鸟唱和演绎生命的乐章。


觅食,是鸟类每天最重要的活动,也是必须娴熟掌握的独门秘籍。湖水退去的滩涂上,金眶鸻正在用它那短小的鸟喙,从泥浆里找寻爱吃的昆虫。反嘴鹬喜欢边走边用弯曲的长喙来回掠过,在水面上搜寻猎物。小白鹭步步为营,用脚搅动起水底的泥浆,使得鱼虾无处藏身。被誉为“飞鸟美人”的白琵鹭,因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而得名,鸟喙上密布的触觉神经,能够帮助它更好地在水中扫荡觅食。鹭鸟是湿地鸟类王国中的大家族,苍鹭更是多到难以计数,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苍鹭可以长时间静静地站立在浅水中,待小鱼游近,快速伸颈啄捕。牛背鹭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它喜欢站在牛背上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虫。


衡水湖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0℃,年降雨量518.9mm。鸟儿的粪便是衡水湖重要的有机质来源,养育了丰富的藻类,而这些藻类又是鱼儿的饵料,在这片平原水域,物质间相互转化,物种间相互依存,构建了无比精妙的生态系统。优越的自然环境让鸟儿迷恋于这片湿地,许多候鸟改变了自己迁徙的习性,成为这里的留鸟。为了它们,湖周边32个村庄的1.8万人正进行着有序的生态搬迁,人退鸟进,彼此谦让。东方白鹳是象征着圣洁和可靠的美丽精灵,这群“鸟中国宝”,号称生态环境指向标,是全球红皮书濒危物种,它们时而在空中盘旋移动,时而在冰面上落脚寻找食物,黑白相间的羽毛十分显眼。


秋风吹起,芦苇荡逐渐变黄,候鸟们陆续开始南迁。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衡水湖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在这里停歇驻留、营巢繁殖。“圣洁精灵”丹顶鹤亭亭玉立在衡水湖畔,“鸟中熊猫”震旦鸦雀在这里繁衍子孙,“水中芭蕾舞者”凤头鸊鷉演绎浪漫爱情故事,“长辫子精灵”白鹭翱翔在蓝色的天空,极危鸟种青头潜鸭吸引了英、德专家不远千里前来衡水湖做调研。最早来到衡水湖的越冬候鸟为红嘴鸥,随之而来的有青头潜鸭、白眼潜鸭、红头潜鸭、凤头潜鸭、琵嘴鸭、赤膀鸭、豆雁等10余种。每年在衡水湖越冬的候鸟有60余种,种群数量超过5万余只。湖区人坚守对生命的承诺,用完善的生态链条营造湿地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衡水湖最美时刻。未见雁阵,先闻雁鸣,大雁们如期归来,万雁齐飞的壮阔景象,打破了冬日的静谧。成千上万只越冬的灰鹤、灰椋鸟和雁类浩浩荡荡南飞,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观鸟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晴天见到鸟浪。衡水湖的鸟浪主要出现在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2021年秋冬之际,这里出现了堪称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鸟浪奇观。成千上万的鸟儿集结在一起,遮天蔽日,它们统一行动,方向一致、步调一致,在飞翔中变换着造型各异的图案,像是巨大的鲲在空中巡游,自然生命的律动令人震撼。衡水湖秋冬季鸟浪的主要种群为鸭类,这是在本地越冬数量仅次于雁类的第二大种群。迁徙季节到来之际,数量众多的斑嘴鸭、绿头鸭、花脸鸭、赤膀鸭、罗纹鸭、绿翅鸭等形成鸟浪,一会儿盘旋上升,一会儿又急速下降,不时变化着各种形态,仿佛在以湖天为背景的舞台上进行一次盛大的“表演”。其中,花脸鸭、绿翅鸭在衡水湖停留1个月左右,之后继续启程南迁,其它种群大部分留在衡水湖越冬。灰鹤对觅食、栖息环境十分挑剔,如今也成了在衡水湖越冬的常客,据2022年全国越冬鹤类调查显示,衡水湖监测到的越冬灰鹤达到3800只,种群数量逐年攀升。在衡水湖越冬的白骨顶鸡超过万只,种群数量创下新记录。


11月下旬,衡水湖区气温骤降,湖面开始结冰,但那些本该向南迁徙的鸟类并没有飞走,而是在湖面上慢慢集结成群。湖区多处水域被鸟儿们搅动的不能结冰,而未结冰的水域营养丰富,引来各种鱼虾,这给以鱼虾、昆虫、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为食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湖中大片干枯的芦苇和蒲草让这些鸟类得以做窝取暖。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让这些冬候鸟乐不思蜀,不再南迁。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和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在湖水上空如约而遇,一场降雪,覆盖了整片湿地,湖泊、湿地、农田成为迁徙鸟儿们的路标。


衡水湖,既是大自然独具神韵的神来之笔,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印证。衡水湖,人类与鸟类共同的原乡,人世间最初与最后的桃花源,没有污染的人间就是最美的天堂,而那些天堂鸟在这里栖息、嬉戏、停歇、中转、自由飞翔……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