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体会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耳道内会出现耳屎等多种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如不及时清洁,就会堵塞耳道,影响正常听觉。那日常应该不应该掏耳屎呢?
耳屎就是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其对耳朵有着众多作用:
灭菌。耵聍内伴有脂肪酸,在耳朵表皮可以形成酸性膜,达到灭菌功能。
保证温、湿度。耵聍能维持耳朵内的温、湿度,避免耳朵皮肤干裂。
保护。耵聍能保证耳朵表皮的细毛湿润,以此防止飞虫、灰尘等物质进入耳朵。
防噪。耵聍能使耳道间隙狭小,减缓进入耳朵的声波,防止耳膜被声响所损伤。
日常生活中可利用咬合、开口等方式辅助耵聍自主掉落,但每个人的耵聍量及分泌状况伴有差异性,多因耵聍过多或掉落被阻碍,诱发耵聍栓塞。这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保证耳朵清洁。如出现耵聍屑或搔头抓耳等状况,则表示耳朵伴有多数耵聍,可使用大小适当的棉棒吸取少量酒精,在耳朵处轻抹几下,以达到止痒、清洁、灭菌等效果,进而预防感染。
孩子禁止挖耳朵。因孩子皮肤抵抗力低下,屡次进行挖耳朵就会损害孩子的耳朵屏障,部分孩子还会出现耳道湿疹。
及时检查。多数人在进行游泳时,水会进入耳朵中,耵聍碰到水分时就会膨胀,进而导致耵聍栓塞,少数人还会感到剧烈的疼痛感。当确定耳朵内耵聍较多时,可定时去医院进行检查,预防耳部疾病。
若患者确诊为耵聍栓塞就诊于医院,可在多种仪器的辅助下使用吸引器、耵聍钩等掏耳用具取出耵聍,避免耳部皮肤和鼓膜受损。若耵聍质地较硬,这时患者不能直接使用掏耳用具硬掏,可先使用药物进行软化,将其取出。
若患者无法就诊于正规机构,此时可尝试在家自行取出耵聍,可使用干净的掏耳工具自己进行操作,还可在明亮的状况下,请家人辅助取出耵聍。需要提醒的是,挖耳时用力过大、步骤错误或用脏污掏耳工具、分享掏耳工具等均会导致穿孔、听觉降低、炎症性疾病、病原菌感染、散布病菌等并发症,因此,日常掏耳朵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掏耳工具。掏耳工具需保证干净,使用一次性用具或完全清洁再进行使用,防止感染。部分人群会使用指甲、发卡、挖耳勺、铁签等尖锐物品去掏耳朵,这些物品稍不小心就会刺破外耳道皮肤,进而引发外耳道发炎、肿胀及剧痛。即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若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导致肉眼难以看见的隐形破损,严重者还会诱发感染。
掏耳朵时需注意力度适当,禁止用力过猛,避免力气太大导致耳朵皮肤或鼓膜破损。
掏耳朵时应保证周围没有其他人员,防止意外的撞击穿透耳朵。
当自身感到明显疼痛或无法掏出耵聍时,则需到医院进行检查,并请耳科医生辅助取出耵聍。
若自身出现耳部疾病及耳部手术史,则需及时就医。
编辑:刘燕
原标题:清洁耳朵 可用酒精棉棒轻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