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关注衡水,是因为高振龙老师的一本书——《衡水谣》(2020年9月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高振龙老师送给我的,准确说是我厚着脸皮求来的。这本书于我而言,充当了教科书的角色,它出现在我写作“久旱”的关键时刻。当初不知报告文学为何物的我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竟然报名参加了一项省级报告文学创作活动。那段时间我可忙碌了,拿着本子天天上网学习:报告文学的定义、报告文学的三要素……直到《衡水谣》的出现,我终于从电子版学习过渡到了纸质版。顺丰快递包邮到家,迫不及待打开看,封面上碧波荡漾、绿意葱茏、水鸟蹁跹的衡水湖呈现在眼前,大气又不失精致。


翻开这本书,在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董保存老师写的序言《衡水赤子情》中,“衡水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作品”“衡水市首个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等一系列看似朴实无华却处处闪光的描述,告诉我这本书和作者的不简单。本书共有五章,一共26篇文章。高振龙老师很是谦虚,反复让我提意见。以我的阅历和写作水平,哪里配得上在这里指指点点。接下来,我还是来谈谈我的阅读心得和体会吧!


如果说整本书我最喜欢哪里,那就是语言和结构。


先说说语言。高老师的语言功底扎实深厚,他写的句子大多工整对称,讲究对偶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随便拎起一段都仿佛是在看纪录片,竟然使我的大脑能自动配乐。排比句的运用更是贯穿始终,一曲三叹在这本书中发挥到了极致,显得非常自然流畅。古诗词的引用,也和全篇文章融为一体,让我着实分不清哪些是引用,哪些是高老师自创,这也是我最佩服高老师的地方。这些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熬几个通宵就能完成,它是高老师多年积累的自然流露,能够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功底。


再说说结构。全书每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紧密,没有一篇给人敷衍凑字之感。和新兴报告文学多采用讲故事般的时间发展顺序的叙述方式不同,本书基本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在大小标题的命名上,可以明显感觉到高老师下的一番功夫。在《地球的女儿》中,文章是围绕“梦想”这一主题;在《一代儒商的风范》中,文章围绕“商”,逐一为我们阐述了儒商、仁商、智商,整篇文章瞬间浑然一体。所以,我在创作报告文学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把这种结构照搬了过去。


这本书描写人物涵盖的范围很广,既有优秀的专家、工程师,又有基层的干部、农民。我是一名乡镇干部,一直想用笔记录在乡村的扶贫之路,《耿长锁的小老乡》等文章无疑给了我很好的借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将人物完美地和事件融为一体,在叙述事件发展中展示人物形象。作者不给人物定性,让读者通过阅读后自行体会。在事件描写上,环境描写贯穿始终。《合力“拔穷根”》一文,并没有详细叙述如何整治盐碱地,而是通过三个人物形象塑造——“大肥脚”村支书、“鸡司令”和“女汉子”,来讲述武邑人在脱贫攻坚中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在细节处理上,我不得不佩服高老师敏锐的洞察力。无论是对贫困户姜便根“用力支撑起上身,头抬得很高,拼力抽风一抖”的观察入微,还是描写“跑步鸡”飞行,将动作、语言、神态等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俯下身子、趴在地上认真聆听。


如果拿高老师的报告文学和时下流行的报告文学相比较,我个人还是喜欢阅读高老师的作品。新兴报告文学闪光点在于开篇一改机械式的古板语言套路结构,趣味性更强。但是读后总感觉少些韵味,没有唇齿留香之感。希望高老师能将新兴报告文学和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加完美更加优秀的作品。


如果说全书有何局限性,个人觉得公文写作的痕迹过于明显。在人物刻画方面,歌功颂德成分居多,很难呈现立体的人物形象。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每一个人都被“拍”成了方方正正的板砖,按照励志人物的形象整整齐齐搭建成了一座座让人膜拜的金字塔,严密程度连一个刀片都塞不进去。


写到最后,儿子乐乐走了过来,问我在写什么。看到衡水二字,他指着告诉我,“我知道衡水中学,也知道衡水湖”,每一个人对衡水有不同的解读。衡水不仅有衡水中学、衡水湖,而且还有高振龙老师饱含对家乡真挚而深厚的情感,倾心撰写的报告文学集《衡水谣》,而我对衡水的解读从这本《衡水谣》开始。


作者:常洪霜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