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县《平原枪声》红色传承馆内陈列的毡帽。张兵摄


在枣强县《平原枪声》红色传承馆,陈列着一顶“恒继兴”牌毡帽。每当看到这顶毡帽,眼前便浮现出枣南县游击大队队员头戴毡帽英勇杀敌的场面,以及我的祖辈为这些前线子弟兵赶制毡帽的情景。


1928年(民国十七年),一直在北平(旧时的北京)做服装生意的我的曾爷爷扈清久学到了用纯羊毛擀制毡帽技术,回乡在我村(枣强县恩察镇杨黄洼村)投资建起一家羊毛毡帽作坊,取名“恒继兴”。“恒继兴”开张后,因曾爷爷技术精湛,管理有方,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在当地小有名气。慢慢地,“恒继兴”的生意辐射到北平市(北京)、天津市、绥远省(内蒙古)等大城市。后来,又辐射到我国的东北、蒙古以及前苏联、朝鲜、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恒继兴”毡帽声名鹊起。当时,毡帽制作在中国很兴盛,有“南绍北枣”之说。南绍指浙江绍兴县的皋埠镇,北枣就是指枣强县的恩察镇。恩察镇当时也有不少毡帽作坊,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恒继兴”了。


“恒继兴”日新月异,我爷爷扈万臣和其堂弟扈万营“子承父业”,成了做毡帽的手工艺人。我的父亲扈殿群自幼长在“恒继兴”,耳濡目染加上天生有灵性,刚满13岁便思考和总结生产经验,并不断改进擀制毡帽的工艺和技术。他擀制的毡帽,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造型美观,样式新颖,富有民族特色。父亲年纪轻轻便成了“顶梁柱”,和他叔叔扈万营一起共同经营管理“恒继兴”。“恒继兴”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做越大,销路越来越广。光靠家人和原有的师傅、伙计,已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只好增加雇工,扩大生产规模。


1942年,日寇侵入我村烧杀掠抢,不仅烧毁了“恒继兴”毡帽作坊,还烧死了我二奶奶(扈万营之妻),家里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全家陷入困境……


全家人怀着满腔仇恨,一边参加抗日活动,一边恢复生产。同年11月,时任枣南县娄子区区委书记杨庆柱(本名王再英),命令“恒继兴”在上冻前,为抗日游击队赶制200顶毡帽。得知消息,我们一家人悲喜交加。悲的是日本鬼子杀死我们的家人,烧毁我们的家园,喜的是终于能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毡帽为前线子弟兵遮风挡雨,为抗日作贡献了。一听说要做“抗日毡帽”,父亲和店铺伙计们个个磨掌擦拳,表示要拿出最好的手艺,擀出最好的毡帽。随后,“恒继兴”化悲痛为力量,在短时间内将200顶品质优良的毡帽赶制完毕并送到了前线。据说,游击大队队员将毡帽常年戴在头上,灰尘夹汗水,日晒雨淋,毡帽成了“钢盔”,不仅御寒,还能挡子弹,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时过境迁。如今,在电视剧《平原枪声》中还能寻到枣南县游击大队队员头戴毡帽的形象。为抗日战士赶制毡帽成了“恒继兴”的荣耀,也成为了我们这些后辈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作者:扈文立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