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根针,不戳穴位,不扎经脉,仅仅在你皮下来回拨动几下,既没有中药苦涩,也没有针刺疼痛,治疗作用立竿见影。“这个浮针真是太神奇了,做了几次治疗后,肩关节不疼了,也能正常活动了。”近日,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郭先生扭动着肩膀满脸轻松地说。


郭先生有两年肩周炎病史,此病没有特效药,只能自我调养。因为和创伤骨科主任孟宪卿比较熟识,一次攀谈中,郭先生偶然听到浮针疗法,决定去到医院尝试一下。


在治疗室,孟宪卿取出一次性浮针装进进针器,在郭先生肩膀部位摸患处肌肉,找进针点。啪的一声,浮针针头即注入患处。记者注意到,浮针治痛只扎皮肤表层,仅5毫米深,不会伤及内脏器官。“疼不疼?”“不疼。”孟宪卿开始询问郭先生感受并拿着浮针在患处皮下来回扫散,一边扫散一边继续询问感受。不到5分钟,患处肌肉变软了。这是第一个治疗原理,即放松皮下肌肉。随后,孟宪卿要求郭先生跟着他的引导活动胳膊,这是为了改善他的肌肉供血使肌肉重新恢复正常状态,被称为“再灌注”运动。这是第二个原理,即可以快速地将原来组织当中循环不好的血液逼迫出去,然后让新鲜的富含养分和养料的动脉血快速进入到肌肉组织和其他的器官当中,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不一会儿,治疗就完成了。“之前这个地方疼得难受,这才5分钟时间,立刻没那么疼了!”


孟宪卿主任解释说,“所谓‘浮针’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它是针灸的一种,但浮针的针法和针具,都与传统针灸有很大区别。之所以叫‘浮’,就是这种针不像传统的毫针针灸那样竖立插针,而是横着插针,针就像浮在肌肉上一样,又因为发明人符仲华博士姓符,与‘浮’谐音,故该疗法就被称为浮针疗法。”


资料显示,浮针疗法是原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副教授、针灸教研室主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符仲华在第一军医大学工作期间发明,被写进“十四五”全国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目前很多医院都在开展此治疗项目。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疼痛周围或邻近四肢的皮下浅筋膜组织进行针刺和扫散活动的针刺疗法,是继承传统针灸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所形成的成果。简单来说,浮针治疗主要是对肌肉组织起作用,就是对肌肉“按摩”。患肌是在缺血缺氧状态下导致的疼痛,即中医所说的不通则痛。浮针疗法相当于直接作用于肌里“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痉挛,气血流通了,疼痛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此方法具有适应症广,操作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对临床各科,特别对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因其针刺有别于中医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像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和传统针刺方法不同,浮针疗法在病痛周围或者四肢远端的健康部位进针,通常不在病痛部位进针。


随着生活、工作模式的转变,许多人被慢性病困扰,尤其是久站或久坐的人群。在写字楼里,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甚至被称为典型的“白领病”。这些疾病,急性加重期往往疼痛感强烈,甚至出现肢体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浮针疗法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镇痛效果堪称立竿见影。


具体而言,浮针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后痛、肩痛、腰痛、腿痛和一些内科、妇科杂病,尤其在治疗筋伤和疼痛性疾病上有着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势。部分适应症效果比较明显,甚至可以当场见效。对于老年人常见的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浮针疗法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慢性头痛、腕管综合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等有明显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