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屯村干部向访客介绍石碑情况。


2005年底,儿子从北京回枣强扫墓,带回一张张秀屯小学的捐资助学碑的照片。本人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度过,1951年高小毕业后赴北京学徒、工作,现在在北京过着退休生活。虽久居北京,但故乡情深,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人和事。见到照片,如同见到了故乡的父老乡亲,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我是张秀屯人,在张秀屯小学完成的小学学业。张秀屯小学校旧址在村十字街稍东路北,西邻玉皇庙,学校大门上挂着“张秀屯初等小学校”的横匾。教室宽敞,前有走廊。教室前有一个大操场。大约于1947年把玉皇庙神像推倒,拆除院墙,使两院连通,将大殿辟为教室,供一二年级学生上课。原教室供三四年级上课。在原教室西头立着一块石碑,面向东。石碑有一人多高,下面有碑座,周围用砖包砌着,那时对碑文还不甚了解。


这块碑是民国四年(1915年)立的,是捐资助学的“热心公益碑”。特殊时期,石碑被推倒在地。上世纪70年代,村里搞副业,曾用石碑压机器使其受到一些损坏(碑身留有4个洞),有的字已无法弄清。我村于1980年在西街盖了新校,原校址改为文化活动站。村党支部为保护文物,用石碑教育后代,于2005年又把石碑立在原址,即今文化活动站。


此碑通高195厘米,碑身高160厘米,宽55厘米,厚18厘米,碑座高35厘米,宽79厘米,厚47厘米。碑首篆字:热心公益。四周雕刻梅兰竹菊图案,碑身周边有花纹图案。碑座也雕刻着花卉图案。前清邑庠生、文学馆学生齐文焕撰文,前清邑庠生、师范毕业生王恩廷书丹并篆额。碑文后边刻着张连步等多名村工作人员的名字。石碑上还刻着高兴泰捐小学地基的数据:“南北长十三步三尺,东西宽七步二尺”。


为了对这块碑有更多的了解,我给老家的叔伯弟弟写信,让他儿子给我抄录了碑文。抄录的碑文经整理如下:


张秀屯初等小学校记


国家之兴在人才,而人才之兴盛衰视初等小学校之善不善。今乡邑之初小学校无处皆颓靡朽腐,不足振奋幼稚之精神,惟藉以训故事免官谴而已。而其所以颓靡朽腐未能整饬者,盖亦有故,国家多事,闾里之财力益绌,即(国)家巨富拥厚资者,又往往猥琐龌龊知利而不知义,知家而不知国,终岁营营博贮藏厚。曾不肯出锱铢之利以助公益、培人才。呜呼!初小学校囗(宛)败本实之先拨,人才又何由而兴乎?枣邑之张秀屯高德峻崇山君、高兴泰祥甫君,二君皆以商富而热心兴学,崇山君捐铜币千五百緍,以为修建学舍之资,祥甫君捐宅一所,值可五百緍,以为建立学舍之地。庀材兴立既竣事,祥甫君又出资四百余緍,以购校内之器具什物。堂斋宏廓,而器具美备,学子济济,各竞振奋,一乡人才之兴,可计日而待也。傥举国之富室,皆如二君之所为,人才何患不兴,国家何患不振乎?噫!可尚也已。崇山君者高占魁元夺公之子也。崇山君捐置巨资,公尤乐为之。其里人感二君义举,为之请奖。既经县知事各奖匾额上方,又经直隶民政长各奖嘉祥褒章一座。而里人尤愿志其事以泐石是为记。


中华民国四年岁次卯菊月上浣  穀旦立


碑文记述了高德峻、高兴泰两位先生捐巨资献宝地建张秀屯小学的事迹。我村有集市,旧历逢五逢十有集,十字街为集市的中心,此地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当初捐献此地建校,看出捐献者的赤诚之心。捐资助学者是村中“富商”,他们没有把能够经商的宝地做买卖、图发财,而是捐出来办学校,使孩子们能近距离上学。他们无偿地支持本村的教育事业,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思想境界实在高。古人言:土木之工不可擅动。就是说,建筑房屋工程是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建学校更不是用仨瓜俩枣的钱。众人拾柴火焰高,后来众乡亲也纷纷捐款捐物,使小学校顺利建成。他们捐资捐地建校的善举,是一束阳光,照亮了张秀屯孩子们的梦想,也点亮了一代代张秀屯村人的希望,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铭记。


作者:高世良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