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有一枚印章,是请著名画家吴昌硕刻制的,上书二十七个字,是目前我知道的最长的印章。


其文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该文字,基本说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的流亡生活。据有关资料记载,他自1904年6月开始,先到了意大利,年底又到了瑞典,在瑞典他买下了一座小岛,建起了中国式园林,取名“北海草堂”。1907年,他离开瑞典去了法国。从他的通讯、笔记、诗文中人们发现,他曾七赴法国,八去英国,十一次出入德国,还游历了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希腊等国。由此可知,其印文所讲是不虚的。


不管历史怎样评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是一个忧国人士,他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但这些书奏,光绪根本没有看到。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时,他鼓动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这一年,他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相当于今天的发改委主任),他积极推动变法,组建了“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等社会团体,并创办了《中外纪闻》等报刊,对中国党派的建立和新闻的发展,是有启蒙作用的。但他的变法是渐进式的、改良式的,是在清王朝统治下的一种修修补补,他反对激进的、革命的、彻底的变革,以至最后成为保皇派,逆历史潮流而动,被时代所淘汰。


印章本是政府机关和个人证明身份的工具,由于“铭”的作用,一些文人骚客便用来抒志言怀,以为“座右铭”,这样印章的使用范围就拓展了。但这种印文,字都较少,像康有为这样把印文写成生平概括的还是绝无仅有。这反映了康有为骨子里的求新求变,遗憾的是他并没弄清“变”的真谛。康有为早已作古,世事更迭,这枚印章“花落何处”,也不得而知了。


作者:刘正言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