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

 

这份被简称为“双减”的文件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教培行业的股票和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对父母来说也是一场冲击波。加上近来一直被热议的中考分流、普惠性暑假托管班和三胎政策,如果说父母们从前要在“鸡娃”的门前犹疑,那么他们现在也并没有轻松下来。

 

许多育儿群里父母们已经就此畅聊了很久。有的人支持教育培训降温,有的人则担心以后补习的风向会转为“一对一”家教模式。在所有讨论中,父母们都绕不开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比对现在孩子的成长。

 

我们联系到一位5岁孩子的妈妈,他们家庭中三代都有人从事教育行业。三代人对教育的认知和观念的变化,反映了父母在慢慢地被卷入教育军备竞争的过程中所做的不同应对和思想上的不断调适。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规划得更长远,每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对下一代都有影响。有时候带来启发,有时候也会产生矛盾。这位妈妈的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十分通透,但这并不能帮助她完全抹掉焦虑,她仍然对未来存有困惑。


口述 | 曼曼


从简到繁,化繁为简,

三代人教育观念的变化

 

我姥爷生于1920年代,曾是小学老师。他们对教育的认知很简单,觉得孩子要在学校里做个好学生,只要跟着老师来学知识就没有什么问题,将来至少上个高中或大专,再找一份正经工作。他们对正经工作的理解就是有个单位,也就是那个年代的铁饭碗。

 

我爸妈生于1960年代,爸爸是高中老师,妈妈曾经也是老师,后来做了公务员。我爸在教育行业待了这么多年,见证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所以他的想法也一直跟着转变。他经常说,以前的老师很能为孩子付出,优秀的学生也全凭自觉就能把学校里的事情都做好。那时候老师也会定期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交流很频繁。家长如果给孩子补习,会从公立学校找名师,学生一般是去老师家里补习,也经常有人来邀请我爸去给孩子补习。

 

我生于1980年代末,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感觉到来自父母的助力很重要。那时还没有这么多系统化的补习班,如果要补课,也是补成绩差的那门功课。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爸说风向又变了,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全都被裹挟到补习班里疯狂地补习,但很多孩子可能补来补去都一样,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金钱。到我有了孩子之后,他会经常跟我说,你要把童年还给孩子。

 

但我小时候我爸妈对我要求挺严格的,各科成绩不允许我落后,我也学过电子琴和绘画,这方面他们就要求低一些,我不喜欢的允许我放弃。我上高中时数学不太好,他们也给我找过老师来帮我补习。他们很想帮我把短板补齐。

 

我妈有两种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如果全班只有一个人及格,那么你就要做唯一及格的那个人。另一个是,把你的短板补起来。现在想来有些荒谬,为什么我不能是不及格的大多数人?而补短板是那个年代流行的观念,来源于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板子。我现在就觉得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如果只顾着补短板,放弃了长处,那不是更可惜。

 

尽管如此,但这也是在我的高中时期。现在因为我孩子快上小学了,我说到幼小衔接时,他们都觉得没有必要,认为这不是一个需要家庭来共同讨论的话题。我爸还能接受点,毕竟一直在教育行业内,知道竞争的激烈,我妈离开这个行业久了一些,也不太关心高考,这几年看到有的孩子上高中很难,才突然有了些焦虑。她有一天和我说,我能把我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大学生,但是我现在不确定我的孙辈能不能成为一个高中生。

 

但是她对整个教育环境,包括现在刚刚开始的职业教育分流有自己的见解。她可能是看到的案例太多了,我们家一些亲戚,相当于是她孙辈的人,有些已经上了大学,有些成绩也不是很好,她觉得孩子没有必要一定要做体制内的工作。当然,他们曾经对我这样期待过,希望我能拥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但是现在他们看得很开了,觉得只要劳动就是光荣的,他们理解的正经工作,也跟以前不一样了,不再是唯成绩论。只要追求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能自食其力就可以了。

 

我这一辈有个亲戚是大学老师,孩子10岁左右,他们家对孩子的教育就很严格。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有非常清晰的教育路径,跟我在自媒体中经常看到的案例比较像,我并没有感觉孩子是在快乐读书。

 

与我们这一代相比,我爸妈可能是困惑最少的一代,他们经历过自己的成长,子女的成长,又经历孙辈的成长,现在对事情看得很通透。


绘本《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插图


只要想长远规划,

对教育的困惑就不会消失 


我的孩子明年要上小学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父母的身边一直有两种声音盘旋。有的父母会说不需要提前学习识字、拼音和算术,另一些父母又说“幼升小”很重要,衔接班一定要上,不然孩子没有办法跟上。但也有很多孩子没有上过衔接班却过渡得很顺利。这带给我们很多困惑,到底要不要上呢?

 

我也问过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他们有没有“幼升小”的烦恼,他们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觉得孩子在上小学之前肯定都能写自己的名字了。

 

但现在的父母步调很不一致,这跟父母的认知程度也有关系。我认为幼小衔接班中的很多知识是平时亲子互动中父母能教给孩子的,那再去专门上课就属于重复劳动了。可是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如果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小学前完全没有做过准备,他们就需要考虑幼小衔接的问题,以避免孩子上小学后会不适应。

 

现在很多群里父母都在讨论新出台的教育政策,国家调整政策的初衷是促进教育公平,这个初衷肯定是好的。但家长更关心的是接下来要怎么调整自己的教育规划。有人说以后可能要有更多的“一对一”教育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一对一”教育对很多孩子是没有用的。这不是家长的问题,也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孩子的问题。

 

我最后也考上了“211”大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高中时的学习资源很好,我却没有把它们百分百地利用好,那么按照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是我拥有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我就一定能考上清华和北大了呢?其实未必。承认自己不行,承认自己的孩子不行,这个真的太难了。我们这些新手妈妈们也非常焦虑。就我了解到的我们这边“鸡娃”也比较厉害,基本上一年级以后家长都开始跃跃欲试了。

 

绘本《祖父的园子》插图。


但是我现在也会后悔那时候没有全力投入学习。有时候会想象如果当时再多进步一点,现在可能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我现在也会经常跟孩子说这个话题,如果他读了大学之后,还是想去送外卖或端盘子,他觉得这个有意义,我会很佩服他,也会支持他。

 

我觉得我们养育孩子,随着他慢慢地长大,对他未来要走的路也能做一个基本的判断。只要他不做违法的事情,那么想象他过上最好的生活和最坏的生活之间会有一个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区间内调试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这一点是来自我父母对我的启发。

 

但我和他们也存在一些分歧。我会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我觉得小孩子这个阶段所谓的兴趣三分靠热度,七分靠家长引导,很多时候是你引导他,他才走到那一步了。然而我爸妈会说,你不要给孩子报那么多兴趣班,他会累。据我观察,孩子不累,反而是乐此不疲的。我也很愿意花时间陪伴他去学习,但是如果孩子真的累,我也会慢慢退场。我承认我对孩子是有预期的。我希望他能找到一种坚持终生的爱好,心情不好或闲暇独处时能用它来疏解。

 

如果我的孩子将来上补习班也会跟我当年一样没有全力投入,我可能会坚持要他上。但是如果他真的不愿意去,或者已经到了某个阶段,我应该也不会过分强迫他,因为我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只是我现在想不明白,小学课堂里能上完的课程,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再去课外学习呢?也不太懂三年级的孩子为什么要去上作文课。学会说话,聊天,然后表达想法,再把它们写下来,这些不都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吗?

 

编辑:李耀荣

来源:新京报客户端
原标题:教育培训降温后,孩子可以回到我们小时候的教育环境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