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烈士(资料图片)。


在衡水市冀州区烈士陵园,有一座纪念碑引人注目,碑上写着:中共冀县党的早期地下工作者、抗日先锋李力烈士。抗战期间,他发展了冀州第一批农村中共党员,创建了冀州第一批农村中共党支部,1940年任冀南区党委委员、武装部长,1942年壮烈牺牲。


李力烈士纪念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近日,记者走近李力烈士的后人及相关人士,听他们追忆那段红色历史,力求还原烈士的生平事迹——


少年立下救国之志  


李力,原名李双福,又名李幼贤,1913年出生在冀县码头李烟家雾村一个农民家庭,15岁考入县立高小读书。那时,在县立高小任教的丁浩川、李炼之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这深深吸引了少年李力。随后几年,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简称“六师”)爆发了多次学潮,进步学生常常到乡村师范、县立高小等联合青年学生,李力在这个熔炉里耳濡目染,接受了进步思想。


1930年,李力的父亲受重商思想支配,将高小还没毕业的他派往北平学徒。少小立志的李力,接触了大都市,觉得偏僻的乡村不是他的用武之地。当年,因碰伤手,他重返烟家雾村,但扎根心中的革命情怀令他不甘于待在家中。1931年,他来到天津,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秘密活动在津浦铁路线上。


1932年初,李力受党的委派,回到冀县城东南一带村庄,以教员作掩护,发展党的地下组织。他首先介绍伏家庄的胡灿章、刘玉芳夫妇入党,他们3人组成了冀县农村第一个中共小组。不久,成立了中共冀县第一个农村支部——伏家庄村党支部,李力兼任支部书记。1932年末,他在老家烟家雾村陆续发展了李大林、王景洲等多人入党,成立了烟家雾村党支部。此后,他扎根乡村,在县境东西两端分别建立了党的组织,革命的火焰在冀县乡村开始燃烧。


“听村里的老人们讲,爷爷是位充满神奇色彩的英雄。他常年在外教书,回家很少,暗地里却四处奔波,积极发展党组织。每次回到村里,爷爷都会在大街上的水井旁宣传革命思想,乡亲们都会把他围在中间,听得聚精会神。”李力的孙子李保生介绍。


青年时期的李力(左)。


一心抗日为国捐躯


多年来,每逢清明节,很多冀州儿女都会来到李力烈士的纪念碑前瞻仰祭奠,缅怀革命先烈,冀州烈士陵园负责人张长胜也总会给大家讲述李力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年,我搜集了不少有关李力的红色资料,为的就是让英雄的事迹被后人铭记。”张长胜介绍,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著名烈士铜像区,一共有10位著名烈士的半身铜像,其中就有李力烈士,以此纪念他为革命作出的卓越贡献。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李力烈士铜像。


采访中,李保生递给记者一本《冀县革命烈士传》。“爷爷的红色事迹,有很多我们是通过这本书才得知的。”李保生说。翻开《冀县革命烈士传》,李力的感人事迹跃然纸上,革命先烈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展现在眼前:


1934年,李力作为“六师”和冀县简易师范两校党的上线联络人,发展了李忠、张海峰等人入党,将一度遭到破坏的”六师”党支部重新建立起来,发动了闻名河北的“六师”学生运动;


“七七”事变后,李力更是到处奔走呼号,启发鼓励一些进步青年和党员离开家乡,辗转西安,奔赴延安;


1938年,129师东进纵队抵达南宫,李力亲自动员,选派冀县、新河、枣强县的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地下党员,到冀鲁豫省委党校和东纵军政干部学校受训,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抗战中的优秀人才;


1942年,李力奉命去太行山党校学习,在左权县遭到敌人的“铁壁合围”,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听父亲讲,在抗日战争复杂的环境下,爷爷走到哪里,就宣传、工作到哪里。他曾化装成卖文具的小商人,走村串校,与教员、学生广泛接触,把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红军北上和‘西安事变’等讯息,传达给地下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李保生说。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在悼念战友李力时曾说:“他是我党的一个艰苦实际的优秀干部,他最讨厌说空话,最讨厌虚伪,他是最诚恳坦白的。他和蔼可亲,最能团结干部,最能接近群众。在许二庄,他和许多青年、小孩子打闹玩笑,使我非常羡慕。”


李保生翻看爷爷事迹介绍。


红色血脉薪火相传


李保生向记者展示了李力烈士生前的一些照片、文字资料,以及烈士证书。一张张模糊的老照片、一本本泛黄的证书,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向后人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满腔热血与赤诚。


烈士证书。


李力任中共冀南一分区地委书记两年多,其间,经常由滏阳河西经过家门去南宫、威县一带的冀南区党委驻地开会,虽然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但他数过家门而不入,将整个身心投入到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上了。“我听老人们讲,因为爷爷参加革命,全家每天都提心吊胆,奶奶就带着爸爸和姑姑每天东躲西藏。但在家庭问题上,爷爷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李保生说。


“我兄弟四个,还有一个姐姐,当时父亲给我们兄弟四人起名字是有寓意的,分别是李建生、李保生、李红生和李军生,中间四个字连起来就是建(设)保(卫)红军。”李保生介绍,父亲为他们起这样的名字,就是为了让他们不忘初心,传承上辈的红色基因。


红色血脉薪火传,火炬接力有来人。李力牺牲后,遗有一子一女。其子李忠仁,生于1932年,曾任冀州小寨乡党委书记、冀州粮食局局长等职。任小寨乡党委书记时,为了修建灌溉渠,李忠仁经常和乡亲们一起奋斗在施工一线,现在小寨乡的人们提起他,还纷纷竖起大拇指:“李书记平易近人,为民着想,是个好干部!”其女李秀兰,生于1936年,1955年与丈夫一同从冀县师范毕业,双双被分配到沧州市吴桥县乡村小学任教,1962年返回冀县原籍任教。李力的孙辈也继承了先辈的革命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国家建设作着应有的贡献。“一提起爷爷,我们全家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他虽然早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革命和奋斗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子孙后代。”李保生说。


李力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29个春秋,但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为新中国成立和党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李力的革命事迹和英雄形象已铭刻在燕赵儿女的心中,并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