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颖达墓远眺,看到的昭陵。


昭陵博物馆碑石展厅。


③碑座上的文字成为谜一样的传奇。


④孔颖达墓碑标牌说明其出处。


我想我应该记住这一天——2020年9月1日。


因为这一天,这一个时刻,我读到了关于孔颖达的另一种文字。这些文字是写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和昭陵博物馆里的,这些文字是写在孔颖达墓及其墓碑甚至碑座上的。


因为一种“早一点拜谒”的心情,我快步穿过昭陵博物馆诺大景区,不去看那个古朴大门楼;因为一种心情,快步穿过悠幽古墓石刻,不去看其它的昭陵陪葬墓出土文物展;因为一种心情,快步穿过以“袁家村模式”闻名的“民俗+美食”小镇,不去体验那热闹的市井风情。


瞻谒昭陵孔颖达陪葬墓碑及其碑座


随着亲自解说的博物馆李浪涛馆长专业的小手电指引,刚走进昭陵博物馆碑石陈列室,在展区的首端,高约四米,宽约一米多的孔颖达碑,映现在我们面前。李馆长评书般的评说,使参观者不仅了解,还能深入理解,对历史没有了干巴巴的枯燥感,鲜活和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孔颖达墓碑,螭首方趺,高350厘米,宽105厘米,是贞观二十二年孔颖达卒后,诏许陪葬昭陵,为昭陵陪葬碑之一,原坐落在唐太宗昭陵墓区的孔颖达墓前,1975年移至博物馆。圭碑篆书阳文4行,行4字:《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前人称《孔祭酒碑》或《曲卒宪公碑》。碑文正书,由唐十八学士之一于志宁撰文:“九泉虽口,千载名扬……”共计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


此碑书丹者不可考证。据宋·黄伯思《东观馀论》云:“验其笔法,乃当时善书者规摹世南之书而为之者也,笔势遒媚,亦自可珍。”细观此碑,用笔圆润,体势端庄,十分接近虞世南之风格,但时挟方笔棱角,结字亦较《孔子庙堂碑》略长略瘦而更疏朗,可知作者虽学虞而能自出己意。通幅观之,点画清腴圆浑,用笔沉着遒劲,结字平而不板,正而不拘,显得神采奕奕,气息清婉,实为唐人楷书中的佼佼者。唐人楷法学褚者颇众,而学虞者却寥若晨星,李宗瀚跋云:“冲远(孔颖达)卒于伯施(虞世南)后,此碑非虞书明矣,然其规抚虞书可云惟肖,秀朗遵劲,极似《庙堂》其深穆凝远之度不逮也。”


该碑文,不仅记录了墓主生平,更因其书法价值极高,以至于人们拓碑次数过多,在清初乾、嘉后已将碑的下部漫漶剥蚀,馀无几字,最佳拓本以李宗瀚旧藏宋拓为最,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册拓墨精良,可见者尚有一千七百馀字。


其实,更富传奇的是其碑座。


1975年,人们将碑及碑座分离移入昭陵博物馆时,发现了隐藏千余年的秘密,引起考古界轰动:碑座铆口两侧均有刻字。左侧18字,右侧22字。除此之外,碑座左侧底部还发现横刻有四个“月”字,其中两个依次排列,另两个并排,似组成“朋”字。所有刻字大小不等,风格不一,布局零乱,随意镌刻,甚至有的字还是半成品,只有一撇或一捺,显然是率意而为。而且,这些字或刻在碑座铆口两侧,或刻在碑座底部。当碑身竖起,所有刻字或被碑身遮住,或深埋地下,丝毫不被世人所见。刻字中楷书有欧(欧阳询)虞(虞世南)风格,或严谨工整、平实端庄,或笔势舒展、自然平和。行、草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气韵,秀婉含蓄,潇洒飘逸。


拜谒袁家村孔颖达墓


由昭陵博物馆出来,向西北行3.5公里,我们来到了礼泉县袁家村西南约150米的田间公路上。透过路边茂密的杂树丛,李馆长找到了一条似有似无的小土路,他说进去十来米就是我们寻找的孔颖达墓了。看来,李馆长是这里的常客了,作为孔颖达的家乡人,我心里一下子暖暖的,充满了感激之情。


同时,我的心也骤然紧张起来。因为愈加临近目的地,愈可以听到心脏的激动回音,像是为陕北秧歌敲响的鼓点,又像是为黄土坍塌留下的沉重。小路上都是陕西高原特有的红柳、刺槐、野榆树、樟子松,还有陕西特有的杂花野草。现在,它们都在酷热的阳光下静默着,像脚下的黄土,像这片黄土上的男人女人,也像孔颖达,此刻静默成一种凝固的辉煌。


最先看到的是一片较为突兀的杂树丛,近前从树隙里才看出来里面是一处高大封土,这就是唐代文化名人孔颖达的昭陵陪葬墓!绕到封土的另一面,突现山崖峭壁似的封土断层,大墓的真面貌鲜活地呈现了出来:大墓为封土堆,封土周长现仅存约50米,高约6米。听李馆长介绍,上世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袁家村在这里建有砖瓦厂,就近在大墓上取土,煅烧砖瓦。只留下了大约一半。在墓东南高47米处,原有著名的墓碑及碑座,现已移入昭陵博物馆珍藏、展示。


该墓是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孔颖达75岁去世后,奉诏陪葬昭陵的。皇帝下诏,凡是丧事所需费用,都由官方支出。命太常考察其生年行为,而后赠太常卿,谥曰宪公。在孔颖达的故乡孔贤庄(衡水市前马庄)也有他的墓,是衣冠冢,唐时有无立碑不详,元朝衡水县尹袁纬曾立一碑,县志有记载。民国九年(1920年),衡水人民尊圣敬贤,同乡后学给他立一墓碑,留存至今。


孔颖达族裔及其墓地所在村庄


孔颖达,唐太宗时期任国子司业,祭酒,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掌管一国教育。其编订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定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也传到日本,亦定为教科书。


孔颖达是孔子三十二代孙,自孔子第二十三代孙孔扬任职下博亭侯开始,便在下博孔贤庄(今衡水市前马庄村)落户居住。孔扬的七世孙孔硕任后魏治书侍御史。孔硕的儿子孔安即孔颖达的父亲为北齐青州法曹参军。


孔颖达的儿子孔志玄、孙子孔惠元皆为国子司业,史书记载三代均陪葬昭陵,时人美之。其后代更是人丁兴旺,今天,孔姓人当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孔颖达这一支,如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南雄派、洛阳派、临江派、浏阳派等都是他的后裔,大多分布在河北、江苏、广东、河南、江西、湖南、陕西等地。


孔颖达墓所在村庄,是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村里老百姓不知孔颖达,皆传是秦琼墓。该村是陕西省著名的乡村旅游地,其弦板腔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袁家村被国家文化部等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远离闹市而成为美食旅游目的地的“袁家村模式”,2016年被写入陕西省委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


拜谒完先贤孔颖达墓回到袁家村农家乐住处,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孤零零的一丘黄土,连守护着它的村人们都不知道“孔颖达”三个字,更别提他的生卒年月:574年(北齐后主武平五年)~648年(贞观二十二年)。但,还需要吗?孔颖达的心脏在1372年前停止了跳动,但是,孔颖达却以另外一种方式依然活着,以另外一种身影穿行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上,穿行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中。


是的,他正纶巾鹤氅,会心微笑,看着这片黄土高原,蓝天上白云飘过,梁峁上信天游飘来。也许,省略掉墓冢周围纪念物,是表达人们对孔颖达最好的怀念,孔颖达还没有离我们远去!家乡人们依然想念着他!


作者:王希来 相晓鸣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