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手术治疗,患者走路姿势恢复正常


用震撼、奇迹来形容这台手术的效果一点也不为过:


手术之前,患者右侧下肢关节肿大,严重外翻畸形,靠着墙边站立时呈“K”型腿,走路时“一摇三晃”,呈现出明显的“鸭步”,走到哪里都是“焦点”;


手术后经过锻炼和恢复,患者已经与常人无异,“脚下生风”恢复活力,自信和乐观重新回到了她身上。


催生奇迹出现的是衡水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患者的信任、科室基础实力、术者的魄力和技巧,三者共同作用才能让手术成功。”主任张新虎介绍说。


这名患者名叫李素严(化名),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近半年感觉双侧膝关节疼痛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来到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就诊。入院后,经过双侧膝关节X线检查发现:双膝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其中右膝关节退化严重,重度外翻畸形,外翻角度超过30度,属于重度膝外翻,已经到了必须治疗的地步。


膝关节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像李素严这样的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因膝关节疼痛,饱受折磨,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质量。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法,可在缓解膝关节疼痛的同时达到矫正畸形、纠正下肢力线的目的。常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典型体征是膝内翻,而膝外翻较为少见。


膝外翻又称为“X型腿”“K型腿”或“碰膝症”。在医学上,正常人的膝关节有5至7度的外翻角,如果超过此角度就是病态。膝关节向外侧倾斜10至15度为轻度外翻,超过15至30度为中度外翻,外翻角大于30度为重度外翻。


对李素严而言,由于右侧膝关节外翻,身体重量就过多集中于右侧膝关节外侧关节面上,同时下肢力线不良,髌骨及股骨之间的摩擦增多,导致髌骨软化。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力,导致她膝关节外侧软骨面磨损,胫骨平台塌陷,继发骨性关节炎。


解决李素严的难题,必须应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但是她合并有膝外翻畸形,这让手术充满了难度。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可对膝内翻畸形(俗称O型腿)的病人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而对外翻膝尤其是外翻角度超过30度的重度膝外翻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手术。”张新虎介绍说,由于重度膝外翻病人关节周围软组织不平衡、关节不稳定,通常需采用高限制性假体如“铰链膝关节”进行关节置换,这种手术虽然解决了关节不稳定的问题,但由于此类假体材料费用高,且远期假体松动率高,成为此类假体的诟病。


经过会诊和讨论,为保证此次手术效果,张新虎决定实施膝外翻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主要有三大难点:李素严存在术中韧带松解平衡困难;术中还需要对关节进行精细的修补;手术存在神经损伤等风险。这,就要求术者有极高的手术技巧,否则难以取得满意的恢复效果。


经过严密的术前准备,张新虎教授主刀对李素严实施了手术。他凭借多年的手术经验以及对膝关节结构的熟悉,在未伤及血管、神经的情况下精准完成了胫骨、股骨的截骨以及软组织松解,在检查下肢力线、膝关节屈度和伸直状态的稳定性、髌骨的运动轨迹后安装了假体。由于术前方案准备完善,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基本得到了解决。



顺利实施手术,只能说成功了一半。还要看患者的恢复效果,效果不佳同样意味着失败。


事实证明手术是成功的:第三天,李素严可以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慢下床活动了。一周后,她出院时,已经可以使用助步器独自行走了。30天后复查时,她走路已经和常人基本无异。她说:“一次手术便使我摆脱了畸形步态,我总算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正常行走了”。她又恢复了往日忙碌的生活,这种忙碌是一种充实满足的感觉,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


张新虎教授介绍,通俗地讲,膝关节置换就是把磨损的软骨及增生的骨赘去除,安装上人工关节即可,并不是把人体正常的关节全部拿除。但是有些老年人对“膝关节置换”认识不足,甚至“闻之色变”,治疗上一直吃药、理疗、关节腔注射药物等。等到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时,往往出现了严重的膝外翻或者膝内翻畸形,增加了手术难度,甚至需要特殊膝关节假体才能治疗,增加了手术费用。因此对于关节疾病一定要及时诊查,医生会应用“保膝治疗”理念在病情不同阶段采取科学的、不同的治疗措施。


目前,衡水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已多年,本例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该科人工膝关节置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张新虎


衡水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主任,擅长各类骨与关节损伤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我市率先引进了运动医学,在运动创伤诊疗及人工关节置换方面有较高造诣。


所在的科室主要诊治以下运动损伤,如膝,肩,踝,肘等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病,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半月板损,交叉韧带损伤断裂,髌股关节疼痛,肩袖撕裂,肩关节脱位不稳,肩周炎,肩峰撞击综合症,肘关节病,骨骼肌损伤,肌腱损伤等;带领开展多项关节镜技术,涉及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所有大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