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凯旋回归”。从3月17日,首批完成援助湖北任务的各地医疗队陆续踏上了返程。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来时迅速又安静,离别时有序而从容。虽不知你们的名字,也看不清你们的面孔。但你们义无反顾、以命搏命,保护着这座城市和生灵……”武汉人民怀着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心情送别亲人,为每支返程医疗队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交警则以“最高礼遇、最深敬意、最佳形象”为这些“为武汉拼过命”的白衣天使们护航返程……


在凯旋的白衣战士的行囊中,不仅有国家为每个援鄂医务人员精心制作的一枚金色纪念章,背面刻着他们的名字——这是他们参与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见证;还有一张满载着武汉和湖北人民深情厚谊的全家终生免费游湖北的旅游卡。望着这旅游卡,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长刘淑珍,心里甜得像吃了蜜——因为它遂了白衣妈妈对4岁女儿“黄鹤楼之约”的心愿!


刘淑珍驰援武汉时,惟一瞒着的是4岁女儿:“因为她还太小,很多事儿还不懂。”不久前,懵懂的女儿从外公外婆口中得知,这么久没见到妈妈,是因为一个叫“新冠肺炎病毒”的坏蛋,在“欺负人”、残害人,妈妈去参与打“坏蛋”去了。视频时,女儿自豪地背诵了爸爸新教她的唐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妈妈,黄鹤楼在哪儿?”女儿天真地问。


“黄鹤楼就在妈妈此刻奋战的城市啊!虽然它距妈妈支援的医院才10公里,但妈妈还没时间去看它呢!”刘淑珍说。


“妈妈,等你回来了,能带我去武汉看看它吗?”


“好啊,我不但带你去看黄鹤楼,还会给你讲黄鹤楼的传说故事呢……”


如同刘淑珍一样,许多白衣天使是头一次来武汉。他们驰援武汉,逆行出征,到达疫区后,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舍生忘死地冲锋在疫情的第一线。不要说蜚声海内外的黄鹤楼、秀丽的东湖风景区、热闹繁华的汉正街等名胜古迹,没有心思去参观游览,就是驻地附近的街区风光也没顾上多看两眼。道理很简单:“投身危难关头,心中如火,救人大于天啊!”


所以,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白衣天使陆续凯旋时,满怀感恩之心的武汉和湖北人民诚挚地发出了“黄鹤楼之约”。应当说,“黄鹤楼之约”,不仅是约请驰援武汉和荆楚大地的4万多名“白衣天使”的,也是约请全国各地那些放弃休假、日夜加班生产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护医疗用品的工人兄弟,以及保证供应武汉和湖北人民日常生活与各种蔬菜水果的农民兄弟的,还有冒着传染风险、日夜兼程运送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司机们的……再往大里讲,“黄鹤楼之约”,也是对国内外所有关心关注武汉疫情、积极为武汉人民捐款捐物、献上一份爱心的志愿者和朋友们的约请!


武汉的一位老朋友,因感念疫情期间我感同身受的牵挂问候,也再次发出“黄鹤楼之约”。这不由地使我想起31年前的“黄鹤楼之约”。

那是1989年1月,全国首届民意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散会时,热心的长江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朱南利,邀请沈阳日报的林勇和我(时年供职河北日报)返程时在武汉一停。那是我人生头一次到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古城三镇的优美风光,见证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深厚的荆楚文化积淀,以及地标性建筑的武汉长江大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当然,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享有“江南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还有黄鹤楼的美妙传说。当年,旅游没这么火,再加时值严冬,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们游得很惬意。令我高兴的是在游览时买到一本《黄鹤楼的传说》(长江文艺出版,1985年版)。回忆这些往事,权且为刘淑珍那样的“白衣天使”妈妈,给儿子女儿讲黄鹤楼故事时提供一点素材吧!


传说古时候,蛇山临江的石壁非常陡峭,被称为黄鹤矶。附近的一位农妇,看到登黄鹤矶观赏江水潮落、彩云飘飞的人很多,就在矶上开了一家“辛氏酒店”,生意十分兴隆。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道士走进酒店,点了好酒好菜,却说身无分文。善良好客的老板娘,笑脸相迎地答应了。第二天,道士又来了,照样点酒点菜,吃后连个招呼也不打,扬长而去。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多月,道士突然对老板娘说:“我要去远方云游了。感谢你这些日子的热心照料。”边说边四处打量,见桌子上有块桔子皮,就捡起贴到迎门的粉墙上,又抹又画,不一会就画成了一只仙鹤。它单足独立,昂首展翅,像活的一般。道士对老板娘说“我把它送给你了!以后它会按你的吩咐跳舞唱歌、招引顾客。”接着,又朝屋后的水井一指“井水也会变成酒!”


老板娘半信半疑,道士突然不见了。可墙上的黄鹤还在,老板娘试着招了招手,黄鹤点点头、眨眨眼,轻飘飘地飞下来。再去看屋后的井,果然酒香扑鼻。出了这样的新鲜事,谁不想来看看黄鹤、尝尝美酒?从此,不论早晚,黄鹤矶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老板娘也很快成了富翁。突然有一天,道士又来了。问老板娘还有什么要求?老板娘想了想,说:“可惜井里只出酒,不出酒糟,不然我还可养猪多赚些钱。”道士听了,脸不由一沉,然后哈哈一笑,骑上黄鹤飞走了。屋后的水井也没酒香味了。垂头丧气的老板娘,回到店里,看到黄鹤飞走的墙上,出现了四行字“行善为图报,贪心比天高。得寸又进尺,有酒还要糟。”老板娘幡然醒悟,又羞又愧,决心超越自我,造福众人。于是倾其家产,在黄鹤矶头修建了一座高楼,供游人登楼远眺,也为纪念那位神仙和黄鹤。唐代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记述的就是这段美妙传说。


重温黄鹤楼的故事,能给我们许多新的认知和启示。抗击新冠肺炎的阻击战,既是人类与自然界病毒的一场殊死搏斗,也是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和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最好凝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汉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攻克时艰的顽强斗志,全国各地数万名白衣天使赴湖北救死扶伤、用生命拯救生命甚至舍生取义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壮举,以及成千上万志愿者们舍小家、为国家、没有任何功利掺杂的付出与奉献,不就是新时代在武汉和荆楚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的超越人生自我的“人间神话”吗?黄鹤有知当“复返”,古城明天更美好!


作者:  张锡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