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

进入方舱医院,我们只有一个目标……


跟随市第二批支援湖北抗击疫情医疗队来到武汉已经二十多天了。看着方舱医院内患者人数从多转少,看到一波又一波人健康出舱,我的心里很是感慨。今天的班次是夜班,也许是上了岁数的原因吧,我白天倒休的时候很难入睡,倒不如静下心来写点什么。


思绪首先回到我刚从家乡衡水出发的那天。湖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的医疗救援队纷纷赶去支援,我作为景县人民医院一名老护士,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去武汉支援这件事情上,我的爱人是有担心的。一是因为我岁数比较大,又有高血压,她怕我到武汉身体吃不消;二是我在家里是“一把手”(是真的),我这一去武汉,家里有什么状况,她怕应付不来,做不了主。但我是一名医护工作者,十七年前,我就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疫”,我的职责一直在提醒我,我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岁数大怕啥,我还算是比较有经验,在疫情肆虐面前,我觉得年龄不是问题。



出发前,苏艳文被给予“高规格”的送行


2月5日,援助名单下来后,我如愿进入了第二批医疗救援队。我内心很激动,我们医院李卫成院长带领院里的干部职工专门为我举行了送行仪式,连我们县的副县长郑丹同志也亲自为我送行。说实话,这种待遇让我觉得有些受宠若惊,我不是什么英雄,我跟其他医护一样,只是穿着战袍的一名普通战士而已。所以,我更觉得我不能辜负这么多人的期望,我会努力完成使命。


夜里的火车,到达武汉的时候是个雨天,天还没亮,接站的人却已早早在等候。我们先到驻地安顿,基本上没怎么休息,大家都迫切想要到方舱医院指挥部领受任务,但最先的任务是入舱前的培训。我们不敢马虎,对培训内容反复琢磨,牢记在心。


苏艳文(左二)跟队员们在一起


终于等到了入舱的时间,我们支援的武汉武昌方舱医院其实是由一个大体育馆临时改造而成,放眼望去病床整齐排列,足足好几百张,后来我才知道,这仅仅是方舱医院的一个区域而以。刚开始这里每天收治的患者都是一车一车的来,衡水医疗队第一个班次赶上夜班,收治患者、收拾床铺、巡查每一名患者健康情况、平均每一个人要负责三十几个患者。


跟时间一样紧迫的还有呼吸,穿着防护服,开始没觉得怎样,一圈走下来,里面全湿透了。尽管我有抗击非典穿脱防护服的经历,但舱内空气流通不畅,缺氧让我觉得鱼儿离开水差不多就是这样。果然是岁月不饶人,几个环节下来,我明显感觉血压在飙升,刚进舱时的勇猛劲多少打了一些折扣。我们的领队是市五院的张宏亮,年龄比我小,却很是细心,做事也认真负责。隔着防护罩,他似乎察觉到了我的不适,就对我说,如果感到不舒服,就到外面缓解一下。了解到我有高血压后,还特意替我分担重活累活。这让我很是过意不去,后来我慢慢习惯了舱内的环境,跟队员们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


当班记录一丝不苟


连续几个夜班以后,我们的班组被调拨到新开辟的地下舱。来到地下舱才感觉到在上面的苦其实都不叫苦,地下舱里空气流通效果更差一些,穿着防护服给人的窒息感更加强烈,最不方便的事情是,很多检查项目不设在地下舱,我们需要组织每一个患者到上舱去做检查。其中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每次都是被队员们搀扶着上去的。有一个班次上,舱里有一位坐轮椅的大娘,性格不错,体格也很给力。检查的时候我跟红超(市五院的一名援助男护士)一起,将老大娘连同轮椅一起抬着上下台阶。一次检查下来,我和红超瘫坐在地上,好一阵子才能缓过劲儿来。以至于后来每次轮到老大娘检查时,我跟红超总是相视一笑,没办法,已经形成“默契”了。


推送行动不便的患者检查


我们组里的队员大部分都是80后和90后独生子女,有的都得管我叫叔叔了。他们很多是第一次在方舱医院工作,也是第一次穿防护服面对确诊患者,尽管有一点紧张,但他们表现的都非常勇敢,没有一个人退缩。衡水的队伍还多次受到河北带队领导的表扬,我发自内心为我们的队员们感到骄傲,每次进舱前,我都要仔细为队员们检查口罩、帽子、防护服和护目镜,我的经验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我不能让这些孩子在这里被感染。


二十多天来,从入舱收治患者到现在,我们医疗队齐心协力战斗着,就为了一个目标——救治患者,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健康出舱!为了这个目标,付出再多的辛苦,我都觉得值!


日记作者:苏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