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随着王志杰的讲述,父子两代接力守墓的故事再一次深深打动了我。


当时任纪庄村村长的王梦北是突围战的亲历者,他一边组织村民帮战士打水备柴,一边为部队做向导。战斗结束后,王梦北和乡亲们将在战斗中牺牲的88名烈士一一掩埋。三天后,马本斋司令员又带队返回,按照回族礼仪,重新埋葬了88位烈士。从那时开始,王梦北立志为这些烈士守墓。他说,这些战士是为打鬼子,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牺牲的,我要守护好他们。战中,他看墓护墓,提防鬼子的回袭。战后,面对严酷的沙尘灾害的自然环境,每次大风后,陵墓都被厚厚的沙土覆盖,凸起的坟包几乎被掩埋。每当这时,王梦北就挨个清理尘土,重新敲实坟墓,恢复陵墓原有的形状。王志杰说,那时父亲每天都去墓地。为防止散养的牲畜去坟墓上吃草或破坏,他每天起早贪黑掘地挖土,用了一年的时间为墓地筑起东西长115米,南北长75米,高1.2米的土围墙。1979年,王梦北中风,半身不遂。此后的10多年,他仍然让儿子用那辆旧三轮车驮着他往返墓地和家中,静静地坐着看儿子除草、扫墓。1993年,王梦北去世。为了一句“誓死看护陵园”的承诺,王梦北整整坚持51年。去世前,王梦北对着88座烈士墓说,“这是我儿子,以后就由他接替我了”。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王志杰始终铭记父亲生前的嘱托和教诲,担当起陵园的“守墓人”。他说,要将烈士墓守护到底,将先烈革命意志守护到底。如今,王志杰和父亲已经接力守护烈士英灵整整77载,他们把对烈士的敬仰之情化为一种信念,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墓,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初心。


王志杰说,父亲在世时,几乎每天都要到陵园看望自己的“家人们”,亲历这场战争的他经常为慕名前来参观、祭奠烈士的人们和青少年讲述那段红色历史。讲到战士血染疆场时满含热泪,讲到胜利突围时,声音高亢洪亮。他希望更多的人能记住这些英雄,记住这段壮烈的红色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近年来,阜城县委、政府为让后人缅怀追忆回民支队的英勇事迹,修建了本斋纪念园。重建了阜城革命历史纪念馆、高纪庄突围战纪念馆、烈士英明墙等,对原有的回民支队烈士陵园的纪念碑、纪念亭及88座烈士墓等纪念设施进行了维修。2011年拍摄了以回民支队千顷洼突围战为历史背景的电影《血战千顷洼》,让这支威震冀中平原的“攻无不克、坚无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声名远播。本斋纪念园也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廉政红色教育基地。如今,人们来这里触摸那段峥嵘岁月,感悟初心,缅怀先烈。人们在这里传承遗志,汲取力量,再起征程。(待续)


作者:郭强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