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经高第,除授博士,东都论难,风摧秀木


隋炀帝继位后,再开学校,广招俊彦,重兴儒业。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在中央,设立国子寺,专门管理全国的学校教育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在国子寺下设立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各有博士五人,助教五人),书学、算学(各有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地方郡(州)县各有官办学校。


孔颖达学问渊博,囊括各家各派,受到广泛赞誉,被征召入朝,参加朝廷策问,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时年三十二岁,举明经高第,释褐授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博士,为州郡佐吏。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征诸郡学官,汇聚东都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相与辩论。孔颖达语锋甚健,一举夺冠,诸儒咸为之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时孔颖达年少,先辈宿儒以败为耻,阴遣刺客谋害之。礼部尚书杨玄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司徒杨素长子,官至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杨玄感颇具爱才之心,庇护孔颖达于自己家中,由是获免。不久之后补授太学助教,进入国家学府任职,在太学助教任上工作约四年。

 

四.隋末大乱,避地虎牢,掌仪郑朝,兵败入唐


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天下大乱。孔颖达恩主杨玄感以礼部尚书起兵,不久兵败就戮,坐累被杀三万余人,余者皆籍没其家,孔颖达曾获杨玄感庇护、擢拔,随时会有无妄之灾。因此孔颖达离开洛阳,以避乱名义至虎牢,实则避开杨玄感之祸。


孔颖达避难虎牢期间,时事突变,隋炀帝江都被杀,群雄并起。大业十三年(617年)王世充陷虎牢,征召隋朝名士,孔颖达在列。后王世充称帝,命造禅代仪。《孔颖达碑铭》云:“比王粲之寓迹荆门,同班彪之销声陇坻。归汉尚阻,还蜀无由。”以孔颖达投在王世充郑朝类比为“王粲之依荆州刘表,班彪之附天水隗嚣”。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次年五月,当时仍未唐政权的秦王李世民率军于洛阳、虎牢地区,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打败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军。王世充兵败降唐,唐武德四年(621年),孔颖达同时入唐,授太学博士。 


五.引进秦府,入馆登瀛,感遇明主,尽进忠言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于秦王府西开文学馆,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凡十八人: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皆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使阎立本画像,褚亮为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谓之“登瀛洲”。褚亮《十八学士赞·太学博士孔颖达》曰:“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


中经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孔颖达升迁为国子博士。贞观二年(628年)改给事中。李世民留心庶政,孔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孔颖达上言:“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此话对太宗虚心纳谏影响至深,对开辟贞观之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孔颖达等人能够极言直谏,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使得唐朝前期政治比较开明,百姓的负担相对减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唐朝前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局面,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作者:王文书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