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复兴的旗手”董仲舒
董仲舒像
世界三大文化圈,发源于中国的儒学三分天下有其一,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儒学的发展起源于周文王,春秋时期的孔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成为以六经为主体的学说体系。以后经过两汉时期经学与国家社会治理的结合,形成了积极入世关怀社会的国家主流学说。汉代儒学不仅在中国传承至今,而且深刻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文化面貌。在与其他两大文化圈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此重大的文化伟业因为一个人而与华北平原的衡水市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司马迁记载他的故乡在西汉广川县,与今天的地理位置相比对,大约相当于衡水市的枣强、景县、故城交界区域。故乡的百姓尊称董仲舒为“二圣”,这与学术界“三圣说”不谋而合。“三圣说”主张儒学有三圣,即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平心而论,董仲舒被称为“二圣”实至名归。孔子逝世后,儒分为八,各派传承不同,口说各异,互相辩驳诘难,儒学的显学地位岌岌可危。经过秦朝焚书坑儒的文化大破坏,儒学更是一蹶不振。西汉前期文化有所复兴,但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是黄老之学,儒学只是民间私学而已。董仲舒自幼向学,刻苦攻读儒学经典,尤其精研《春秋公羊传》,史书记载,他潜心钻研学问,闭门不出,三年不窥园,成为中国历史上刻苦攻读的经典之一。董仲舒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研究并传授《春秋公羊传》的学者,在当时的赵国、齐国一带讲学,传授学问。因为弟子众多,许多弟子无缘登堂入室,只能隔着帷幔在室外听讲。董仲舒的名气日渐远播,以致闻名全国的“好书好学”诸侯王河间献王刘德特意邀请他到河间国讲学,与诗经大师毛苌同登讲坛。景帝时,董仲舒被推荐到朝廷任皇帝的咨询官,称为博士。由于当时当政者景帝和窦太后都信奉黄老之学,儒学虽然也被立为朝廷博士,但其学说并未受到重视。景帝去世,武帝继任,开始重视儒学。尤其是窦太后去世以后,武帝广泛听取知识分子的治国意见,搞“贤良对策”,在100余人的对策人士中,董仲舒脱颖而出,独得武帝连续三次问询,董仲舒一一对答,深得武帝赞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的学问和他所做的工作,使得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与朝廷的社会治理发生了密切联系,使孔子周游列国以仁义治国的一生理想在300多年后有了实现的可能。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没有董仲舒就没有儒学的地位和发展。康有为说,没有董仲舒的发明,孔子的学说“殆坠于地矣”。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吸纳了诸子百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学说体系,使得汉代儒学同时具备了天人探究(哲学追问)、伦理向善和社会治理的多项功能。所以东汉的著名学者王充评论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宋代大学者朱熹创办白鹿洞书院时把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第三条写入书院学规。近代大经学家康有为专门写了《春秋董氏学》阐发董仲舒的学说。
董仲舒之所以被后人推崇,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李奎良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