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到来,文旅消费再度进入旺季。依然是出游热情高涨,依旧是景区人流如织,但如今的文旅市场其实早已悄然改变。随着供给侧持续创新,不少文旅消费新场景已成为游客的新宠:为一场戏剧说走就走的演艺游、火树银花中与烟火气零距离的夜间游、追逐星空之美的气象游、感受速度与激情的赛事游……文化、音乐、电影、体育等和旅游实现深度融合,多元场景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为文旅市场的繁荣注入新活力。



  2025年5月14日拍摄的正定古城夜景。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文化和旅游部8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国内居民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一项项文旅“混搭style”为什么能俘获游客的心?也许这3个关键词里藏着“流量密码”。



  2025年9月13日在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活动上拍摄的旅游主题花车。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无论语言、艺术、历史、建筑还是风俗,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已成为塑造文旅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游客在游览自然风景之外,需要参与感受不同文化,激发情感共鸣,触发体会思考,提升旅行的价值感。



  2025年8月20日,游客在江苏省南京市新街口一家商场内观赏拍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新华社发(杨素平 摄)


  今年端午假期,游客走进河北廊坊以《红楼梦》为主题的戏剧幻城就会收到香囊、古风发带等道具;来到广场,节日主题秀的演员们正在演绎《红楼梦》中端午相关的经典情节;参加“大观园寻宝”,还能让孩子们对红楼场景有更深的印象……“像是走进了会动的《红楼梦》,孩子玩得舍不得走,连我都感觉重温了儿时过端午的热闹劲儿。”游客的脸上满是笑容。自2023年7月以来,这个景区接待游客已超200万人次。当“文化”不再是文字介绍、静态展品,变成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生活方式,文旅消费新的生机就被激发出来。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第三十五中学”剧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武海笑 摄


  鼓声阵阵、市旗招展,身着飘逸襦裙的唐朝仕女款款走来,在陕西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一派盛唐图景穿越千年;头上簪花围、身披大裾衫,在福建蟳埔,各地游客让小渔村形成流动“花海”;木柱石桥、白墙黑瓦、两岸细柳、一船烟雨,在浙江南浔,摇橹穿行河上,悠然飘入如画江南……游客与当地文化深度对话、深度互动正成为文旅消费新的灵魂,他们在行走和交流中,透过不同的风景邂逅不同的人和生活,进一步丰富了旅行的意义和魅力。



  在文旅消费新场景中,游客对细节的感知愈发敏锐,如果说独特的体验感是“引流”的要义,那么精细化服务则是变“流量”为“留量”的关键。



  2025年7月11日,在新疆昭苏县天马旅游街区,当地文艺工作者为游客表演歌舞节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天民摄)


  去年爆火的哈尔滨冰雪游,将一场退票风波变成提升服务、扭转形象的契机,退票致歉、连夜整改、优化服务……真诚的态度和行动迅速逆转了风评。更没有想到的是,随后一系列的服务“整活儿”,让网友连呼“尔滨,你让我陌生”。给中央大街铺地毯、机场增设更衣间、地铁口夜间摆上照明灯、冰雪大世界设置暖屋、东北大嗓门秒变“夹子音儿”……不少南方游客赞叹:“吸引我们的是冰雪,更是在这里感受到的被温暖、被治愈、被关爱。”



  2025年1月28日,在哈尔滨市红专街早市,游客排队买包子。新华社发(刘洋 摄)


  如果是为一场赛事游一座城,安全与便利的精细化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苏超”赛事主办城市各显其能,扬州在盛夏备齐2万余份防暑药品、常州对群众“开放停车位”呼声秒速响应、球迷专列一站直达、城市地铁延时运营……一张小小球票化作各个城市体验的钥匙,折射出一城一策、可触可感的“宠粉”诚意。



  2025年8月17日,球迷在观看“苏超”比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如今,文旅消费新场景的竞争,早已超越“形式创新”的表层比拼,进入“优质服务”的深层较量。周到、精细、贴心的服务带给游客意料之外的惊喜感和幸福感,这不仅是旅行体验的 “加分项”,更是支撑旅行目的地留存流量、拓展流量的根基。



  近年来,大众消费逐渐呈现出更加在意自我、关注内心世界的特点,情绪价值对消费体验而言尤为重要。短暂逃离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亲近自然中享受宁静、探寻内心,追求这样的放松感正成为日渐盛行的文旅风潮。



  2025年8月6日拍摄的安吉县余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自2022年起,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已分三批发布“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名单,涵盖云雾、彩虹、冰雪、星空、霓虹等多种自然奇观,这些独特的气象资源正延伸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新IP。



  2025年8月21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空摄影爱好者在观赏银河和两侧的牛郎星、织女星。新华社发(陈志国摄)


  重庆气象部门研发出烟雨巴渝指数,游客可提前3天了解重庆9个知名景点的雨雾情况,领略烟雨朦胧的别样风情;福建平潭县气象局推出“蓝眼泪”气象预报,提供未来5天“蓝眼泪”发生概率预测,帮助游客追寻如梦似幻的海浪荧光;吉林长白山气象部门开展天池开冰、可见度等景观监测和实况播报,预报天池可见概率及主峰云海出现概率……从高山云海到田园湖泊,气象资源正转化为旅游“富矿”,吸引着游客避暑避寒、观星赏花、休闲康养。



  2025年8月10日,游客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观看烟花表演。新华社发(袁宏彦摄)


  如果没时间远赴高山大海,家门口翠绿的树林、清澈的溪水都能成为疗愈精神的自然馈赠。在成都工作的陈女士曾利用周末到附近大邑县白石河谷尝试了徒步,找到久违的放松感。她通过公众号参加活动,组织方负责包车、安排路线、购买保险,还提供零食,她只需支付158元的费用。她说:“这钱花得值。”不知不觉间,城市内外的公园、草坪、露营基地多起来,热起来,一场场悠闲惬意的“轻旅行”催生出文旅消费新空间。



  2025年7月10日,利川市腾龙洞景区演员在洞穴内为游客表演实景剧。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深度挖掘文化内核,将抽象符号变为生活场景,将游客的消费行为升级为情感体验;精细落地优质服务,将人文关怀渗透于点滴细节,准确击中游客的真实需求;精准捕捉情绪价值,将旅游休闲转化为游客疏解压力、放松身心的“心灵之旅”……多重维度协同发力,正在重构着文旅消费的吸引力法则,让一个个新场景的流量突围从“爆红” 走向“长红”。

来源:长城网
原标题:冀云深度丨文旅消费新场景的“流量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