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年搜集六千多种农作物老种子
——桃城区杜家村杜文丰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种质资源探秘
2月26日,杜文丰挑选种子装入档。 李辉 摄
核心提示:
为寻找儿时食品香味,杜文丰回乡办家庭农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种出原先滋味的农作物。他由此认识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痴迷搜集原始老种子,已有6000多种。他划分11个种质圃,分类种植老种子,植根农耕文化厚土,学习前沿农业知识,建立池塘养殖→自然肥水→灌溉农田、残果→发酵肥料→果树生长等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活体保存种质资源。庄稼、果树、野草、蚂蚱、蚜虫、麻雀、刺猬等在农场平衡繁育、和谐共生,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种质资源,线上线下作讲座,产生深远影响。
2月26日,杜文丰在麦田查看麦苗返青情况。李辉 摄
“目前,人们种的大多是杂交或转基因种子。收了庄稼,再种不发芽,或虽发芽,但收成逐年递减。这让我想起连环画《吴越相争》中,越国将稻米蒸熟晒干卖给吴国。吴国种了颗粒无收,越国趁机兴兵灭吴。你看,种子是多么重要!”2月26日,桃城区赵家圈镇杜家村家庭农场负责人杜文丰说:“十年来,我搜集、保存了大批能留种的老种子,用生态循环农业种植这些‘传家宝’,坚定地保护种质资源。”
自种自吃 找回儿时味道
杜文丰今年48岁。他不到20岁,就外出谋生,在市区画过鼻烟壶,在北京卖过连环画,逐渐实现了财务自由。
生活无忧后,他仔细品味饭菜,感觉馒头不像小时候那么“香”了,西红柿也不能一咬爆汁了。2015年,他回村到田间散步,发现没了鸟叫、虫鸣,一片寂静。原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传统农作物品种就逐渐退出了种植“舞台”。农民种植杂交或转基因品种,过多地使用农药、化肥,让食品味道和农田发生了变化。
杜文丰查看玉米苗长势。(资料照片)
他决定留下来种地,以每亩1500元的价格,流转来40亩农田,种上麦子、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栽上苹果、桃、杏等果树,林下套种菠菜、西红柿、豆角等蔬菜。他自信能不上化肥、农药,采用老办法,种出从前的味道来。
家人都埋怨他,说他白烧钱。他说:“我脾气犟,不撞南墙不回头,撞破南墙看明白,继续往前走。”第一年,收成不到普通农田的一半。不过,人们都说找回了当年的味道,将他的农产品,抢购一空。他连续三年扩种面积,农场达到120亩。第四年,收支平衡。
联系农友 收集种质资源
农友群里,有人问杜文丰种的什么品种。他说从淘宝上买的。农友说,那不一定是老种子,非杂交自然传承的老种子好。从此,他千方百计地搜集、种植血统纯正的老种子。
2月26日,杜文丰管理枇杷树。 李辉 摄
“我这些老种子,有全国四面八方的,还有世界各地的,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2016年,杜家村老五保户杜二丑去世了。杜文丰去吊唁,得到他家留种的高粱穗。2017年,沧州农友邮来老麦种。2020年,四川乐山朋友到山区旅行,发现老农家房梁上挂着玉米棒子,给他寄来。2021年,云南昆明朋友发现邻居在小区绿化带种的玉米有4米高,给他邮来种子。2022年,湖南朋友上山采药,发现野生黑色绿豆,送来种子。各地农友与他交流,进一步丰富了藏品。
农场里,每棵果树、每行农作物都属于不同品种。他起初为了品尝味道,后来认识到老种子有独特的基因优势和生存能力,是培育良种的基础,农业物种丰富,抗风险能力才高,就加快了收集的步伐。
截至目前,他共收藏老种子6000多种,其中谷子1000多种、大豆300多种、玉米300多种、小麦60多种、西红柿400多种、梨1000多种、苹果600多种、葡萄500多种。
专家指点 调整规划布局
最初,杜文丰办的是花园式农场。2019年,桃城区林果站站长周鸿韬参观后说:“藤廊回环曲折,虽然美观,但植物互相遮挡,不利生长。你的优势是种质资源丰富,应该走种质圃模式,划分区域保存活体种质资源,发展田间基因库。”杜文丰恍然大悟,称赞他是“诸葛亮”。
杜文丰引领国家果树资源圃主任胡红菊参观农场。(资料照片)
“他带我参观了国家种质资源圃,按种植种类将农场划分为11个圃。”杜文丰拉直路,移植树,将农场由生产园区改为科研基地。他俩密切合作,在《果农之友》杂志发表《自然农法克服鸟害初探》《桃园生态栽培技术规范》等论文,参与编著《图解无花果品种栽培与加工》等图书,还制定一项市级生态栽培技术标准。
杜文丰探索的“黑杏新品种选优试种及生态循环种植技术”,2024年2月被列入市科技计划项目。截至目前,他选育出3个适宜本地栽培的新品种。
2024年6月,中德农业中心邀请杜文丰参加农业座谈会。他受德国种质资源专家启发,联系市档案馆和市农业农村局,筹建“种子银行”。预计今年6月建成。
脱胎换骨 转为生态种植
保存活体良种需种植良法。杜文丰读了《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四千年农夫》《永续农业》等书籍,认识到将传统农耕升级到生态循环农业才有前途。他自学微生物学、土壤学、物候学、昆虫学等相关知识,往往晚上看了书,白天就实践,查看效果,总结经验,探索出与保护种质资源配套的生态循环种植技术。
杜文丰查看果树结果情况。(资料照片)
池塘是生态循环系统的重要一环。他挖了一亩池塘,涝时蓄水,旱时灌溉,种上荷花,撒上鱼苗。青蛙、蜻蜓等益虫在池塘繁育,能减少虫害;麻雀、刺猬等鸟兽有水喝,就少祸害农作物。他将养殖尾水输送到田里,增加土壤肥力。他收集残次果,制成酵素,当作叶面肥,喷在果树上,促进生长。
“大量使用以石油为动力的农机、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投资高、能耗高,严重破坏自然禀赋,不具备可持续性。”杜文丰另辟蹊径,逐步将农场打造成良性循环的小型生态系统。
不打农药 生物防治
“美国生态学家戴维·皮门特尔指出,只有0.1%的农药抵达虫害目标,其余残留于大自然,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我不用农药。”杜文丰说,“别人的理念是对抗,以药杀虫;我的理念是平衡,生物防治,可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10%以内。”
农场里有蚂蚱、青虫、蚜虫等害虫,也有其天敌螳螂、蝈蝈、麻蜥等益虫,还有吃它们的麻雀、喜鹊。他把枯枝堆在树下,给益虫等搭起避难所。鸟吃不到它们,就会去吃害虫。
为驱虫、杀菌,他酿制了一坛坛酵素。如果虫子多了,他就喷苦楝子酵素驱虫;如果有了病菌,就喷大蒜酵素杀菌。
杜文丰查看土壤健康情况。(资料照片)
“我这土壤呈颗粒状,颜色发黑,能透气供根系和微生物呼吸,有机质含量高。”他说,如果打农药,杀死了微生物,就不能及时分解枯死的植物,土壤就会板结,不利植物生长。
他在各圃轮作或间作葱、蒜、韭菜。这些植物散发的气味能赶走害虫,根系分泌的物质能抑制病菌。
不上化肥 生态育肥
“大量使用化肥,不仅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还会破坏土壤结构,减少生物多样性。”杜文丰说,“我不上化肥,让微生物给育肥。”
每亩地,他撒上100公斤煮熟的大豆。大豆放几天就发霉,里面生长的主要是放线菌。放线菌能分解有机物,提高土壤肥力;能产生抗生素、酶和活性物质,提升植物免疫力;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生长。土壤里微生物多,分解能力强。旋耕机将秸秆粉碎还田,能尽快被分解为有机肥。
杜文丰向山东农科院教授孙蕾(左一)介绍不同种类玉米。(资料照片)
种植固氮植物增肥。他混合播种芸豆种、玉米种。豆蔓往玉米上爬,豆根给玉米固氮。既不需要给芸豆搭架子,又不用给玉米上氮肥。各种植物所需营养不同。他通过轮作,避免土壤某种养分被过多消耗。谷子、红薯的根系长,可将土壤深层养分调上来,绿豆根系可固氮。谷子、红薯、绿豆轮作,根系交替生效,谷秆和秧蔓还田,能产生不同有机质。
杜文丰也不施粪肥。他说:“粪肥虽然是有机肥,但粪里有病毒,存在重金属元素。我的理念是内循环自洽,用微生物发酵秸秆和草,增加土壤肥力。”
留草种草 变害为宝
“起初,我以草为敌。雇人天天除草,很费工。现在,有意识地留草,甚至种草。”杜文丰说,草活着,代替庄稼、果树被虫子啃;草死了,变成腐殖质,滋养植物。
他研究各种草的生长周期,予以科学处理。麦田里的杂草主要是麦蒿。麦苗长到30厘米,人工清除一遍麦蒿,再生的麦蒿不会影响小麦生长。麦蒿散发的气味可以赶走蚜虫,适量保留有好处。玉米出苗,第一场雨水后,用小型机械清理一遍杂草。再长的野草比玉米苗低,稀稀落落,形不成多大影响。
果树圃外,他撒上牵牛花、凌霄花、月见草等蜜源性植物的种子。牵牛花、凌霄花招蜂引蝶。蜂是益虫,蝶是害虫,以蜂制蝶。月见草能勾住蜂鸟鹰蛾的长喙,将其杀死。蔬菜圃外,他在种上龙葵。龙葵和茄子、西红柿同属茄科。害虫有龙葵叶吃,就不去糟蹋茄子、西红柿。
鸟、虫、野草、果树、庄稼在农场和谐共生、平衡繁育。每亩地的收成,由普通农田的40%,提高到80%。
多方合作 开发种质资源
“拿着优质种子,如果只是种了存放,无异于守着金碗要饭。”近两年,杜文丰积极联系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联合开发种质资源。
凭借1084种无花果种子,他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马会琴合作,开展无花果脱氧核糖核酸测序项目,优中选优进行杂交育种,培养抗盐碱、节水丰产、更有营养的新品种。
黑杏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他与河北科技大学教授韩俊华合作,研发了不加化学添加剂的黑杏果酒。目前,正对接大企业大批量生产销售。
异黄酮有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骨质疏松等功效。他有种黑豆,异黄酮含量是杂交大豆的9倍。衡水学院教授吴荣荣据此研发功能性食品配方,仁和药业公司生产销售。
杜文丰(左一)给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靳乐山(右二)讲述农场热带水果圃种植品种。(资料照片)
中国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等6家科研院所与他合作培育新品种。河北农业大学、衡水学院等7所高校与他联合培养人才,派遣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员到农场实训。
不遗余力 推广理念
“以苹果为例,不用农药、化肥,虽然产量低20%,但售价却高3倍,亩均收益可提高3万余元。”杜文丰给农民算经济账,做技术指导,带动我市5万余亩农田、果园改变种植方式。
杜文丰参加世界无花果大会与国内外专家交流。(资料照片)
近两年,他受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第四届全国生态农耕大会等全国性会议,受邀参加第七届世界无花果大会等世界性会议。高校和学术机构纷纷请他作报告,已有两万余人当面聆听了他的讲座。他在网上授课200余次,已带动全国100多个农场经营者转变种植理念。几乎每天都有农业专家、企业家,前来参观、考察。
“每个农民都不要小瞧自己。你们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责任使命。”杜文丰说,“我每年周而复始地播种、记录、比对,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共同保护种质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记者感言:
种质资源作为农业“芯片”,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和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能增强抗风险能力,能提高育种领域成就,能保障农业生产稳定。
杜文丰从寻求舌尖上的滋味与健康,认识到老种子有独特的基因资源和生存能力,大量搜集、保存种质资源,很有意义。
他探索出与保护种质资源配套的生态循环种植技术,不用化肥、农药,靠微生物育肥、生物防治病虫害,农产品没有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污染,可复制、可推广。
为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他联系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联合开发种质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他通过线上线下讲座,推广理念,传播技术,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种质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杜文丰不盲目,不盲从,自信自强,深具家国情怀,言谈话语中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闪耀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平衡互补”的哲学思辨光芒。他以人格魅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