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时曾有一曲非常有名的《兰陵王入阵曲》,据称此曲因兰陵王高长恭而作,之后流传到日本,在国内销声匿迹。这位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文襄王高澄之子,名高肃(又名孝瓘),字长恭,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肃墓位于河北邯郸磁县南、京广铁路西、刘庄村东。墓冢保存完好,内植花草,墓前塑高肃像。有墓碑一通,立于碑亭内。碑阳字迹大多清晰可辨。据墓碑记述,“北齐天保八年拜通直散骑常侍,第二年晋乐城县开国公、食邑800户,第三年拜仪同三司、晋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师。乾明元年拜左右大将军、增邑1000户,晋徐州兰陵郡王。皇建元年增邑1500户、转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宁元年拜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余官如故,第二年晋钜鹿郡开国公、食邑1000户、封领军将军(1)。”另据《北齐书》,后主高纬天统五年十二月庚午,“以开府仪同三司兰陵王长恭为尚书令”,武平三年八月,“兰陵王长恭为大司马”,武平四年“夏四月戊午,以大司马、兰陵王长恭为太保”,同年五月,“杀太保、兰陵王长恭”(2)。


《北齐书》有《兰陵武王长恭传》。据载,北齐河清三年,北周进犯洛阳,洛阳被困30多天,形势十分危急,武成帝命段韶、高肃驰援洛阳。高肃戴上凶恶丑陋的假面,率500铁骑杀入北周阵中,冲破重围来到金墉城下。北齐守军未能认出高长恭,高长恭卸下甲胄,摘下面具,城内派弓弩手出城救援,里应外合,北周军丢弃军资营帐,大败而去,“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漫川泽(3)。”北齐武士手舞足蹈,歌唱高肃,战后谱成《兰陵王入阵曲》。


邙山大捷,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深入敌军重围,万一出现不利情况是十分危险的。”高肃回答说:“这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当时情况紧急,就不由自主地那样做了。”高肃将朝廷大事说成“家事”,高纬非常反感,十分不悦。高肃见状,效古人贪腐自毁之计,毫不掩饰地接受了很多贿赂。后来又听人建议,韬光养晦,告病不朝。但北周犯境,想到国家安危,又不顾身家性命,应诏而起,与段韶拔栢谷、战定阳。这些为国纾难之举,不但没赢得褒扬,反而令高纬寝食难安,武平四年(573年)五月,诏令高肃饮鸩自杀。


高肃面貌健美温柔、内心刚强,行军作战与将士同甘共苦,临死之前,把价值千金的债券全部烧掉。高长恭遇害后,朝野愤愤不平,《兰陵王入阵曲》成为寄托哀思和宣泄愤懑的载体,坊间竞相传唱,迅速传遍城乡。此曲悲壮雄浑、古朴悠扬,后来成为隋朝的宫廷舞曲。隋末群雄并起,秦王李世民作战英勇屡破敌阵,部下将士将《兰陵王入阵曲》改为《秦王入阵曲》,深受李世民喜爱。唐立国后,《秦王入阵曲》成为贞观年间的宫廷乐舞,并随着大唐公主的和亲,传播到吐蕃及西域诸国。唐玄宗认为《兰陵王入阵曲》不是所谓“正声”,下令从宫廷舞曲中删除,《兰陵王入阵曲》仅作为教坊词牌流传下来。


在唐代,中华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不仅《兰陵王入阵曲》,就是兰陵王所戴式样的假面,也被日本派驻的遣唐使带回日本。公元749年,即唐玄宗天宝八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在宫中表演《兰陵王入阵曲》。此后,这首舞曲从日本宫廷走向民间,并且很快传播开来。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会、七月七日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大会,都要演奏这支曲子。就是宫中的重大活动和宴会,甚至天皇即位,也要演奏它。时至今日,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曲乐舞表演,《兰陵王入阵曲》仍是一个重要的独舞表演节目。日本古典《乐舞》一书,封面和第一章所载都是《兰陵王入阵曲》。1956年,梅兰芳先生率京剧代表团赴日本演出,曾与李少春先生一起观看《兰陵王入阵曲》。他感慨地对李少春先生说,想不到中国古代的音乐舞蹈竟在日本保留下来。1986年8月至11月,中国黄河文明展览在日本展出期间,邺城北朝史学研究会会长、邯郸地区文保所副所长马忠理先生,用3个月的时间,对《兰陵王入阵曲》传入日本的情况,进行认真详细地考察,收集到有关此曲的部分图像、照片等文献资料,并将此曲录制下来带回国内。


为此,2006年夏,我赴邯郸拜访马忠理先生,马忠理先生回忆了当时的情况。他说:“得知兰陵王墓在磁县时,日本朋友多次要求到中国为《兰陵王入阵曲》寻根。日本奈良南部乐所副会长、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给我写信说,‘英国曾来信,邀我去演出,我没有去。我有一个心愿,想到兰陵王墓前参拜演出,以了却我这个心愿。’199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也是《兰陵王入阵曲》诞生1428周年。笠置侃一先生,率南部乐所和奈良大学雅乐研究会雅乐团访问磁县,到兰陵王墓地参拜供奉演出《兰陵王入阵曲》。”


原邯郸地委秘书长行士文先生,回忆当时演出盛况时写道:6月3日下午,45位日本奈良雅乐代表团团员,在当时的邯郸地区和磁县有关领导及我国部分南北朝史学家的陪同下,来到兰陵王墓地。兰陵王高肃墓封土有6米多高,墓前立有威武的高肃全身塑像,塑像后是一面杏黄大旗,上写“兰陵王”三个大字,墓地中央铺紫色地毯。来这里观看的人挤满了方圆十里,人山人海。参观的人群在墓地站满了,就站在京广铁路的路基上往下看,因此堵住了由南往北的列车。后经疏导,火车才得以通行。由三十多人组成的《兰陵王入阵曲》雅乐队,穿着与我国唐代宫廷乐师服饰相同的乐服,手持乐器步入中央,在兰陵王塑像前神情肃然虔诚地行三鞠躬参拜礼后,以“坐步伎”的形式坐于地毯东侧。乐器有齐鼓(大鼓)、羯鼓(小鼓)、钲、龙笛、筚篥、笙,与我国古典乐器相似。肃静中,悠长而沉闷的龙笛声先起。头戴凶恶可怕的怪兽面具、身穿刺绣红袍、腰系透雕金带、手持短棒的“兰陵王”,从远处伴着苍凉的龙笛声,迈着雄健的舞步,慢慢地、十分威风地来到雅乐队前站定。随之,鼓声、笛声、笙声、筚篥声渐起,虽是雅乐,也似有千军万马之声在耳。只见“兰陵王”沉着、镇定地手持短棒如执剑在手,以柔中见刚的舞姿,表现他于十万军中挥剑指挥、冲锋陷阵、奋力搏杀、勇冠三军之状。曲之过半,鼓乐大作,震天动地,当是表现战争场面的内外夹攻之势。此曲共演奏两遍,表演30分钟。扮演兰陵王的笠置侃一说,“一般只演奏一遍,只在兰陵王墓前我演了两遍。第二遍,边舞边唱我新编写的悼词,以悼慰兰陵王之亡灵。”行士文先生最后写道,“全曲从乐曲到舞姿,雄壮、浑厚、古朴、苍凉,再现了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舞风采。”


景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兰陵王及《兰陵王入阵曲》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曾多次派员赴邯郸考察。2006年下半年,在邯郸文物部门和马忠理先生的支持下,我得到当年日本雅乐代表团演出实况录像资料,请河北师范大学著名音乐教授段志军先生据录像资料整理出乐谱,经景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批准,收入新编《景县志》(4)。市文化部门与景县文化馆合作,创作了新编历史舞蹈《兰陵王入阵曲》,作为春节献礼节目在我市公演,引起强烈反响。


参考文献:


(1)《兰陵王墓碑记》见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2)《北齐书》帝纪第八。

(3)《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九》,1956年6月第1版,第5248页。

(4)《景县志》,2008年10月第1版,978-994页。


作者:邓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