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衡水市冀州古城遗址草木葳蕤、河塘交错,众多鸟儿在其间盘旋、觅食,秀美嫣然。三三两两的游客聚在一起,或沿湖漫步,或打卡留念,享受近自然时光的同时,赏连绵起伏的城垣,追寻文化的足迹。
图为两名游客身着汉服在冀州古城遗址打卡留念。
融入“海绵理念”,打造文化高地,让文物“靓起来”“活起来”。近年来,冀州区在加强文物保护、深挖文化内涵的同时,持续推动遗址周边环境提升,积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坚持文化保护传承和构建排水体系、打造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计,将海绵城市理念与遗址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生态景观。
图为冀州古城遗址俯瞰图。
“史有记载,‘天下分九州,冀州为首’,冀州古城承载的是历史,更是文化。”冀州区文旅局局长齐化斌介绍,冀州古城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遗存有汉(宋、元)古城西、北两面的土城墙和明清时期的北城墙,总长4500米,其中汉城墙2200米、明清城墙2300米,遗存护城河2000余米,为研究古代北方城市格局变迁提供了重要实例,对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然而,也是这座蕴含着文化“富矿”的古城,却曾因环境而令当地居民诟病。“早几年,因清淤不畅,加之垃圾堵塞,遗址内的护城河排水功能几近丧失,一度成为‘死水’。”谈起遗址周边环境的变化,从小在古城遗址附近长大的刘建民深有感触:“环境差、路不通、水不‘活’,自然引不来人,文物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如何让这块底蕴深厚的文化“海绵”,成为可吸水、可蓄水、可流动的“海绵体”,继而被打造成文化高地,冀州区早有探索、有规划。
2022年,冀州区启动冀州古城遗址周边环境提升行动,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的理念,坚持“最小干预、最大利用”的原则,既多层次阐释古城遗址丰富文化内涵,又与城市排水除涝融为一体,全方位营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提升过程中,坚持全过程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以水系、绿地、道路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区域内水体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在设计中,该区综合设立涵盖冀州古城区的排水和防涝系统,实现对古城区径流的有效控制,有效解决城区内涝问题。同时,通过护城河清瘀、清除垃圾及飘浮物,恢复其原有的排水功能,使多年的臭水沟变成风光带;通过对区域内16处鱼塘进行回收、清塘及水治理、驳岸提升,最大限度发挥其雨水收集功能,形成了完整的水系循环体系,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图为一名游客身着传统服饰在冀州古城遗址内的湖面上乘船拍照留念。
2023年5月,我市成功跻身全国“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冀州古城遗址周边环境提升被顺利纳入衡水市海绵城市示范清单。自此,冀州区开始在“海绵”与生态自然“赛道”上全力奔跑,持续加大城墙和护城河遗存保护,对区域内16个坑塘回收、清塘及水治理、驳岸提升力度,实现吸水、减少径流的功效,同时为鸟类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进一步丰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在道路提升方面,全部采用透水沥青、透水砖等新材料,有效实现快速消纳降雨积水和透气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并结合植物配置,通过耐盐碱植物种植、水生植物补植、芦苇等原生植被整理等,打造良好的生态景观。
图为一群水鸟在冀州古城遗址上空飞翔盘旋。
“经过冀州古城遗址周边环境提升,围绕护城河已形成了生态湿地区,完美实现了文物‘靓起来’。”齐化斌局长坦言,如今,古城遗址的人气在逐渐攀升,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冀州古城面貌焕然一新,而古城文化“海绵”在吞吐之间,也在不断进行着传承和发扬。目前,冀州区正在着力对城墙本体进行保护修缮,同时,围绕古城墙遗存形成历史文化研学区,创新设计城墙夯筑技艺体验、考古研学等特色节点,将烟火气和文化味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