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金风科技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反复研讨、测试方案,力争在设备循环利用、数字化能源管理、叶片设计等风能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在400公里之外的河北邢台市,金风科技投资建设的风机智能制造工厂马力开足生产。


北京研发、河北制造,既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又拉动河北当地的就业和经济,互利合作的价值尽显无遗。在金风科技等一众企业身上,有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子。



图为2013-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北京市统计局供图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而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个重要着力点。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紧抓时代机遇,持续释放新动能,不断开拓新的产业格局。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十年来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跑出了不寻常的“加速度”。


细数过往,从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地理位置上“大迁徙”到三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签署《人才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从三地共同编制氢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到三地联合举办京津冀产业链招商大会,三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度不断提升,“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创新协同故事不断上演。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14-2022年,京津冀地区互相投资11196次,互设分支机构30257家。另有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比2022年增长1.1倍,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成倍增长。三地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00多家。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是京津冀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的努力,是“梯次联动、优势互补”加快形成,展现了“1+1+1>3”的广阔前景。



“五群六链五廊”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展望未来,尽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已成共识,但我们也要清醒意识到,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产业不匹配、关联性差,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快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就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京津冀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协同创新实现新突破,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对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产业携手路途宽。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让企业“强”起来、产业“兴”起来、链条“补”起来,京津冀产业将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来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