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特大暴雪后的北京什刹海景区,银装素裹,满目的北国风光。后海宋庆龄故居对岸矗立着一座太极拳老者的铜质雕像,双目炯炯,长髯飘胸,微屈的“马步”支撑起硕健的身躯,两只手行云流水般上下呼应,正在演绎太极拳中“云手”的招式。


据附近胡同里的“老北京”言说,此雕像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安身此处了,太多的游人在此留影以作纪念,也有人在雕像前练拳健身,时光流转中已经度过了悠悠四十年岁月。


多年来,一拨又一拨“到此一游”的游客们心生纳闷——雕像的原型是谁?偌大一个京城,武术家名流荟萃,此人何德何能,能在寸土寸金的风景区占据一席之地?曾经有“北京胡同游”的导游信口开河讲解一番,雕像原型是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又有人说是一代宗师张三丰、杨露禅等等,众说纷纭,听者一头雾水。


2023年8月23日的《北京晚报》,刊登一篇《什刹海后海武术家雕像的原型是谁》的文章,揭开了谜底。原来雕像依据的原型就是1985年被评为“北京市健康老人”、时年87岁的著名武术家、原籍河北故城县的刘振棠。老先生出生于1898年,于1995年无疾而终,享年97岁高龄,正应了民间“仁者寿”的说法。2023年适逢刘振棠诞辰125周年,故此文应时而发表。


此文作者曾采访了多次为刘振棠拍照的原《中国建设》杂志摄影家周幼马,此公为延安时代就投身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加入中国籍的黎巴嫩人马海德之子。他于1970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进入宋庆龄主办的面向国外(1980年增设国内版)发行的《中国建设》担任专职摄影,所以周幼马拍摄的关于刘振棠在北京各处公园免费教授太极拳的照片,多次作为封面刊登于《中国建设》《中国气功》《中华武术》《中国体育报》等报刊杂志。老先生矫健的身姿、娴熟的招式,以及岁月静好中的安详、老当益壮的魅力,已经伴随着诸多报刊一纸风行蜚声于国内外,为弘扬中国武术添色不少。周幼马介绍说,这座太极老人的雕像,就参照了他的摄影作品,是以刘振棠老人为原型雕刻而成的。雕像也得到了刘振棠子孙们的认可,认为这尊雕像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仿若老人家音容宛在,是他终生习武热心义务授徒的生动再现。


刘振棠,字景召,老家是山东省武城县河西街(1964年划归河北省故城县),祖上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山东武城一带,由于家境宽裕能够在县城安家经商度日,几代人都爱好习武遂成家风传承。其父亲刘桂林一生习武,热心公益事业,曾任清朝末年的武城县商会会长。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少年刘振棠也痴迷武术,并抱定了以武报国的决心,可是他自幼体弱多病,家长百般呵护怕累着,因而武艺套路技法略为一般。1918年6月,已经20岁的热血青年刘振棠从武城县乙种蚕业学校毕业后,目睹军阀混战桑蚕业一片式微的现状,又萌生了再续武术前缘的雄心,于是报考了济南武术传习所成为第二期学员,与原籍山东齐河县后成为黄埔将领的李仙洲成为同窗过从甚密,直至晚年两人仍有书信往来。此校由时任济南镇守使的军阀马良于1917年2月创办的,是国内第一所省级官办专科武术学校。学习科目有“拳脚”“率角(摔跤)”“棍术”“剑术”,还有兵式操、普通操、器械操以及各种武技及军事学等。武术教员都是当时国内各门派的顶尖高手,如“千斤王”王子平、“查拳大家”杨洪修、“太极活猴”孙禄堂、“沧州铁拐子”王振山等。


自幼痴迷武术的刘振棠聪明好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名师悉心教导下,逐步熟练掌握了各派拳械及摔跤的精髓,技法日见精进,身体也日渐强壮,被列为“优等生”。1920年9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军阀张宗昌部某营任武术教官。他悉心传授“太极十三刀”及各种武术技法,使全营官兵在短期内提高了实战能力,他也练就了在马上双手持盒子枪百发百中的真功夫。两年后,又调到胶济线保安队驻守青岛,曾经做过知名人士康有为、孙中山夫人卢慕贞等人上崂山游览的临时私人保镖。不久,他厌倦了军阀们尔虞我诈争权夺势的氛围,于是离职出走返回家乡。为了五儿二女一大家子的生计,刘振棠在南和县任缉毒队长,后又在德州任保安团长。两地任职期间,他带领队伍收缴鸦片、剿匪除霸,为民除害,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刘大胡子”。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攻城略地,京津冀鲁相继沦陷,国民党军政人员一溜烟儿南逃。刘振棠失业了。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他先是在临清开杂货铺,后因日伪统治下苛捐杂税严重只好关门,又在隋庄教私塾。八路军129师挺进冀南鲁西北一带,武城县建起了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正处于困境中的刘振棠,犹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迸发出蓬勃向上的力量,点燃积蓄已久的抗日热情。他十分赞同并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把自己擅长的“太极十三刀”绝技传授给抗日战士。他还以教书做掩护,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军民做了大量工作,为八路军伤员救护和养伤寻找可靠的人家,他的家也成为县城日军鼻子底下秘密的“抗日堡垒户”。


在此期间,原籍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担任枣南县抗日政府县长、后又任冀南六专区专员的郭鲁,在运河以西开展抗日工作,经常到刘振棠家隐蔽落脚,彼此相熟。后因郭鲁妻子和岳父母一家三口被汉奸土匪残酷杀害,一岁的小女儿郭英无人照看,郭鲁就将小女儿寄养在刘振棠家中。刘家一家人细心照料,郭鲁感激不尽,于是和刘振棠成为患难之交。在接连不断的接触中,郭鲁和刘振棠的大女儿刘甦双双心生爱慕,随即刘甦也参加了抗日工作,并与郭鲁喜结良缘成为革命伉俪。刘振棠还将12岁的大儿子刘国权送进了抗日队伍,日后逐渐历练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郭鲁新中国成立后,年过半百的刘振棠随儿女定居北京,享受到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亲眼看到新旧社会截然不同的巨大变化,感叹新中国建设蒸蒸日上百业待兴。闲来无事的老人突发奇想:自己多年习武空有一身武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旧社会战乱年代无缘报国,当下何不将个人所长分享扩散,使中国武术发扬光大,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尽一份微薄之力。以此为发端,刘振棠开始在附近的中山公园和东单公园等处义务教授太极拳,学员不分三六九等,均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义务教拳分文不取,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因此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在跟随刘振棠学拳的学员中,既有一般社会大众如工人、学生、干部、居民,也有位高权重的高级干部。值得一提的是,曾任中华民国前总统后回归新中国的李宗仁,也成为刘振棠口传心授的学员。某一日,李宗仁在东单公园看到了精心教拳的刘振棠,行伍出身的李宗仁看到老武术家娴熟精到的招数,不由得心生艳羡,于是吩咐程思远与刘振棠协商,可否收下一名七十多岁的老徒弟?刘振棠听罢哈哈一笑说,我这里收徒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想学一律来者不拒。此时,李宗仁也走过来交谈,两位老人相见甚欢,论起年龄来李宗仁比刘振棠还年长七岁,却虚心拜师成为一桩“花甲师父教古稀弟子”的京城佳话。从此,李宗仁每天早晨到公园跟刘振棠学拳,一招一式从头学起,有时刘振棠还应邀到李宗仁家中传授招数交流切磋。由于李宗仁早年具有武术功底,学起太极拳来日益精进身心康泰。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刘振棠义务授拳誉满京城,他还应邀参加了国家体委组织的“中华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的工作,与著名武术家吴图南、王芗斋、李子鸣、杨禹庭、李经悟等人,共同出谋划策搜集整理,圆满完成了任务,为中华武术的弘扬传承作出了贡献。


刘振棠88岁那年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河北省故城县建国镇民主村,与四子刘国胜一家一起生活。此时的老人依然身板硬朗眼不花耳不聋,饮食起居一切自理,打起拳脚来依旧娴熟自如气定神闲。运河两岸方圆几十里各个门派的武术爱好者纷纷登门求教切磋,老人家一如在北京教拳那样一律来者不拒,精心施教倾囊相授。到逝世的十年间,粗略统计教过的学员有5000人之多。刘振棠的儿子刘国胜和儿媳刘霞也都具有家传的武术功夫,年幼的孙子刘宝磊、孙女刘静,也都有模有样练拳习武。


令老人欣喜不已的是,他亲眼看到孙子和孙女,也就是四子刘国胜的一对儿女,即18岁的儿子刘宝磊、16岁的大女儿刘静,参加了1992年河北省举办的“首届农民运动”武术比赛,双双抱得金奖杯。之后,刘宝磊荣任衡水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衡水传统武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胜被聘为衡水市武术协会首席顾问,他的徒弟许万泉任衡水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刘静现在秦皇岛第八中学当教师,教书之余组建秦皇岛刘振棠传统武术辅导站,热心教授太极内功,为中华武术的薪火传承尽心竭力。1993年,衡水地区体委授予刘振棠一家“武术之家”的荣誉称号,赠送牌匾一幅。


北京城里刘振棠的子孙们,也在为继承先辈遗志、弘扬中华武术而积极努力,长子刘国权、次子刘国钧习武练拳各具所长,五子刘国强现为国家体委评定的“武术七段”,2017年在海峡两岸武术大赛中,以家传的“太极十三刀”斩获亚军,并发起成立了“刘振棠传统武术研究会”。孙子刘宝钢、刘宝忠等人也在各处公园热心教授太极内功拳法,受益者无数。


2023年11月25日,衡水市体育局、衡水市武术协会为了纪念中国著名武术家刘振棠诞辰125周年,举办了“衡水市第四届刘振棠杯衡湖论剑演武大赛”,来自山东德州、河北沧州和衡水市十一个县市区的82支武术运动员队伍和爱好者1600多人,参与了拳术、太极拳、器械、太极器械、集体项目、对练等6大项、70个小项目的比赛,历时三天,盛况空前。参赛的运动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及广大观众,在欣赏精彩的武术竞技的同时,也从内心深处记住了老武术家“刘振棠”的名字。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关于刘振棠武术遗泽的故事,仍在继续。


作者:柏川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