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个简单的事,许多人这样说,但更多的人不认同。不太懂茶的人,大多认为喝茶专业性太强,总是雾里看花,不明就里。


随便用个玻璃杯,放进茶叶,添水冲泡,随泡随喝,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妥。至于发酵茶与不发酵茶,更是懒得区分,喝了就是。


随便泡的茶,显而易见,口感不敢恭维。如果不好喝,还会怪罪到茶不好的头上。其实,就是掌握好茶汤浓度,每次把茶叶与壶水冲泡的时间控制好,举手之劳的事。


非不能,实不愿也。不愿意花几分钟时间,认真加以研究,把冲泡茶的事情整个明白。骨子里,还是轻视喝茶这回事。


当然,更多的人,是从众心理,大家都如此,何必去操心呢?有茶喝就行了,又不是什么大事。甚至有的人反而以此为荣,坚称不会刻意去喝茶。


其实,喝不喝茶,纯属个人私事。缺乏个性而随大流,却是当今社会上的通病。喝茶只是个爱好,若能认真些,掌握技能,定会获益匪浅。


喝茶事小,生活里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小事居多。我们静下心来,从小处着眼,把日子过得丰富多彩,却也不失为大智慧。


宋代大诗人陆游放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学习写诗,不仅是字词句式,还要有更深的学问,也就是说,作诗的工夫,在于诗外的历练。


以此类推,如果欲学茶,功夫也在茶之外。单纯地了解茶的基本属性,辨别茶的品种,熟悉茶的口味,也不过是积累了茶的基础知识,而这些,显然远远不够。


因为,茶的流行,不仅仅是好喝、有益健康那么简单。禅茶一味,是说最早就与禅修挂钩,寺庙僧侣必备,作用于心,用当下时髦的广告词儿,清修伴侣,也毫不过分。


茶圣陆羽,有过寺庙学茶的经历,成名后,也与高僧交往甚密,品茶论道不休。专注于茶者,无不专注于心,由表及里,才有茶道之说。


究其茶道,就是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即遵循仪轨,用心品鉴,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借由茶,达到身心自在,物我两忘。


由此可见,不能不懂茶,也不能只懂茶。提高茶道修为,不仅仅在茶上下功夫,还要跳出单纯喝茶的圈子,深耕于心。


爱屋及乌。喝茶的缘故,我有了茶器收集的爱好,近些年来,林林总总,各种茶器入手不少。闲暇时光,摆弄茶器,也成一桩乐事。


茶器实用,必然泡茶好用为佳。但初始,还是容易随大流,追捧名家堂口,甚至每次挑选茶器,必然先看印款,是否喜欢尚在其次。


其实,追捧名家,还是虚荣作怪。就如有些人的穿衣打扮,名牌加身,炫耀的成分并不算少。及至阅历丰富、浮华看尽,内心的需求才会占了上风。


大师级的茶器,归属收藏陈列,实用的机会并不多。寻常喝茶,什么样的茶器好呢?我认为,无非就是赏心悦目、趁手好用。


初入茶器圈子,眼花缭乱,被人忽悠也不奇怪。跟着名家走,懵懵懂懂地淘了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用起来未必顺手。


茶好不好,喝了才知道。茶器用着行不行,也是实践出真知。布置茶席,好看的茶器自然首选;主泡待客,趁手的茶器才不露怯。


见得多了,用得久了,不肯流俗,尊重内心,淘尽黄沙,大道至简。故而,不再唯名家马首是瞻,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独自喝茶,用几只杯子?似乎不是问题。一壶一杯而已,有人用过更多的杯子吗?我就是。闲下来,码出三只杯子,排列整齐,喝茶自乐。


茶杯盛放茶汤,自己喝茶时,一只杯子足矣。试着摆出三只杯子,却也足够新颖。杯子并排成列,茶烟轻扬,美轮美奂。


率性而为,喝茶应该用几只杯子,没有硬性规定,喜欢就多用几个。“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说的是喝酒,茶也同理。


喝茶好过不喝,怎么喝,就是个人喜好了。布置茶席,祭出珍藏,无非是让细节变得生动,自娱自乐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


你有断舍离,简单就是最好;我有收藏癖,丰富方为境界。删繁就简亦或多姿多彩,全在心头一念。有人说,悠然见南山,向往的不是南山,而是悠然。


清欢难寻,红尘易老,有茶已是正好。多几只杯子,就多几许岁月的味道。夜雨孤灯也罢,天高水远也好,淡定从容任逍遥。


喜欢的事,就愿意尝试,并且乐此不疲。“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大雪将至,适宜喝茶。“寒夜客来茶当酒”,客来登门,可以没有酒,不能没有茶。


茶有多好,未必如此,只不过给自己找个喝茶的理由。喝茶假若分派别,我属于生命体验一派。就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喝什么不重要,喝的感觉才重要。


喝茶不是茶,止步于茶,就会过分强调茶的属性,单纯的茶,不过是种饮料,解渴生津而已。对茶的依赖,是借由通往内心的通道,讲究才多起来。


茶里的讲究多,茶外的功夫深。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世味是什么?人情世故、家国情怀,凡此种种,皆可当作茶,一饮而尽。


门前车马稀,人走茶就凉,应该悲伤吗?倒也未必,只要不带走茶杯,可以继续泡茶,自斟自饮,尚留一室余香。


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卸掉周身羁绊,远离职场纷争,有茶好喝,安然无恙,“我言秋日胜春朝”,更是夕阳无限好。


作者:王俊清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