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北武邑县有个村子叫作苏家庄,历史上有一座土山,俗称“苏皋”。据说是宋辽交战之时,杨六郎让一位苏姓将军回朝搬兵,路过武邑不幸病故。后来宋军得胜,班师回朝,杨六郎专程到将军坟前祭奠,并命随行军士每人带一兜土为将军添坟,遂成土山。


再稍远一点儿,有个村庄名字叫“点军”,据说当年杨六郎曾经在那儿点兵。


旧志书上每个县大都有十景或八景,而武强县的十景之一为“长堤春色”。所谓长堤,即是当年杨六郎水淹辽军,大摆“溃水阵”的遗址。


《杨家将演义》中,杨六郎的神来之笔就是“大摆牦牛阵”。而沧州市南皮县万牛张村代代相传,这个村子就是杨六郎摆牦牛阵的地方……


在河北许多县乡都有关于杨六郎的故事。“杨六郎抗辽”和“王郎赶刘秀”是河北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


为什么河北会有这么多关于杨六郎的传说?


“杨六郎把守三关口,韩湘子出家没有回来……”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歌词,它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北宋对辽作战屡屡失败,最后不得不把边界维持在河北平原的白沟河。沿着白沟河有 3 个著名的关口:一是淤口关,二是益津关,均在今河北霸州市境内。三是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境内。换句话说,在北宋时期河北地处边境,是抗击辽朝侵略的第一线,抗辽的故事和故事中的英雄,自然在河北流传最广。


那么,杨六郎真的在河北镇守过这些关口吗?


杨六郎曾任景州知州。他本名杨延昭,《宋史》说他沉默寡言,小时候喜欢做排兵布阵之类的游戏。父亲杨业曾经说:“这个儿子像我。”所以杨业每次出征,一定让他跟随军中。《宋史》记载:“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杨业领兵进攻应州、朔州时,杨六郎担任军队的先锋,奋战于朔州城下,被乱箭射穿手臂,却越战越勇。朝廷派他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知州。当时景州的州治在弓高,《大明一统志》记载:“弓高城在景州东北四十里。”由此推断,宋代的弓高城大致在今天的阜城境内。因为长江、淮河一带受灾歉收,朝廷任命他为江、淮都巡检使,离开河北。时间不长,又重回河北,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宋代的军和州、县一样,是一级行政区划。定远军的治所在东光,辖境相当于今天山东省德州市及河北省吴桥、阜城等县。接着调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保州即今天的保定,这里不仅距离辽国更近,而且保定市清苑区东安村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家乡,地位非常重要。


宋真宗咸平二年 (999 年 ) 冬天,契丹骚扰边疆,杨六郎当时在遂城(今保定市徐水区)。遂城城小而无准备,敌军围城数天不撤。契丹国主之母萧太后亲自督战,宋兵很是畏惧。杨六郎召集城中所有青壮男子登上城墙,给予兵器参与守城。当时天气十分寒冷,杨六郎命令大家用水泼洒城墙,水结成了冰,城墙坚硬光滑,契丹兵将望而生畏,仓皇退去。宋兵不仅守住了遂城,而且缴获了大批兵甲器械。泼水成冰,妙计退敌,杨六郎以战功升任莫州刺史(汉代置鄚县,唐、宋时称莫州,明初改为鄚州)。任丘市鄚州镇,现在划归雄安新区。杨六郎最后的职务是高阳关副都部署,高阳关的治所在瀛洲(今河间)。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生基本上都在河北。民间传说他曾经亲自坐镇益津关,其实,三关都在他的防区内,他一辈子都在镇守三关。


杨六郎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把所得赏赐悉数用来犒军,从不留作家用。出入就像一名小兵,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他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打了胜仗却归功于部下,所以人们都乐意为其所用。驻守边防 20 余年,契丹非常忌惮杨六郎。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年仅 57 岁的杨六郎去世,宋真宗十分悲伤,派遣宫中使者护棺以归,河北人民望柩而泣。


毋庸置疑,杨六郎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是,后来关于杨家将的演义、戏曲,也包括民间传说,虚构了许多没有过的事情和没有过的人物。现在确切知道,杨六郎的父亲杨业实有其人,北宋灭掉北汉,杨业随主降宋,因他熟悉边境事务,仍被任命为代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他在雁门关大破辽兵,声威大震,号为“无敌”,升任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雍熙三年(986 年)宋军分 3 路北伐辽国,西路军以潘美为都部署,杨业为副,王侁任监军,全力北进,连连获胜。但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因争功冒进而战败,导致辽军集中优势兵力合力西攻。杨业主张避其锋芒,却遭到王侁嘲讽,并诋毁他怀有二心。杨业身为前朝降将,最忌讳他人猜忌,只得率军出战,并约定时间地点,请潘美、王侁届时率兵接应。杨业所部被辽兵包围后,潘、王却不见踪影,导致宋军惨败,杨业“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百人”,最终中箭被俘,在押赴辽国途中,为表明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这次战斗的统帅潘美是河北大名县人,作为宋朝开国名将,潘美一生功勋卓著。但在导致杨业殉国这件事上,他确实负有直接责任,以致在演义和戏曲中的“潘仁美”人设尽毁。而杨业宁死不屈的精神不仅被中原人民千秋敬仰,也受到辽朝百姓的尊敬,在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区东南,当时属于辽朝)为他建庙祭奠。宋代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哲宗时期的宰相苏颂出使辽朝,路过“杨无敌庙”,曾写下七绝:


汉家飞将领熊罴,


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


至今奚虏奉遗祠。



杨六郎的儿子杨文广,字仲容。在关于杨家将的演义中,他被说成是杨六郎的孙子,儿子则是杨宗保,而历史上并无杨宗保其人。杨文广讨贼有功,受到范仲淹欣赏,随其宣抚陕西。接着又跟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并为广西宜州、邕州知州等职。治平年间宋英宗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提升为成州团练使、迁兴州防御使。辽兵争夺代州地界,杨文广准备向皇帝呈献阵图以及收复幽燕的计策,可惜未能来得及就去世了。


宋朝皇室非常器重、信任杨家将。因为杨业屡立战功,“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对于那些因为嫉妒而上书诽谤杨业的奏折,太宗皇帝看过之后,问都不问,封起来直接交给杨业。杨业战死,太宗更是十分痛惜,下诏曰:“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至今阅读宋太宗的诏书,仍然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绝无贬损杨家,偏袒潘美之意。


皇佑三年(1051年)著名 文学家欧阳修在为杨家后人杨琪写的墓志铭中,提到杨业、杨六郎父子的故事时说:“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时距离杨六郎逝世刚刚 37 年,说明杨业和杨六郎父子的故事已经广为传颂。明代中期,开始出现杨家将故事的长篇小说。现存两种,一种是50 回本《杨家将演义》,描写了杨继业祖孙三代的事迹;另一种是《杨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义》,58 节,描写了杨家五代的功勋,在前书的基础上续写了杨文广、杨怀玉两代英雄。清代以降,根据《杨家将演义》衍生的中长篇小说林林总总。此外,《说岳全传》《说呼全传》等书中也穿插了一些杨家将的人物和故事。清末民初,许多说书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改编成评书、鼓书,代代说唱。越说人物越多,越说故事越长。不仅杨宗保是虚构的人物,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史书均无记载。


对于一个以虚构为主的传说,人们一代一代津津乐道,久传不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人们崇拜英雄,其次是人们呼唤英雄。自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以后,中国北方,特别是河北地区,饱受异族侵略之苦。他们把汉族人当作“两只脚的羊”,行军打仗带上汉族女人,晚上肆意糟蹋,白天烤了吃肉。元朝统治结束之后,明朝大将徐达进入河北境内,根本看不到人烟。从德州到河间,道路都被枯木和荒草阻塞了,野兔见了人不仅不躲,反而追着人跑。一直到近代的八国联军和日本侵略者,没有一个不是草菅人命,随意杀戮。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心底里呼唤英雄,呼唤杨家将那样能够抵御外族入侵的英雄。在敌人的欺凌之下,讲一段杨家将的故事,也算寄托了自己的愿望。


虽然杨家将的故事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对于河北省的老百姓来说,对于那些壮烈忠勇的抗敌故事,总是津津乐道。



来源:乡音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