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区不大,我说的乡下最远也在一小时生活圈的范围之内。
日前,应朋友微子之邀,我去了北漳淮乡南漳淮村。何以成行,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朋友微子的所作所为,二是因为微子推荐的南漳淮村的漳河公园。
微子之前从事医疗器械经营,在与医院和病人的接触中,目睹了太多的生老病死以及人们对生死的百般无奈。她逐渐认识到,人生病和死亡的原因很多,有些不可抗拒,有些则属于人为。比如公共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残留、人文观念错位和社会压力,都会导致人们生病。之后,她决心为了健康的生命,要寻找人类生存的最佳生活方式,最佳生存环境,最佳生命态势。
决心已下,付诸行动——这是七年前。之后微子与已是风生水起的所谓事业实施了“断舍离”,一头扎进自然农法生态种植的可行性实验。她先租了七亩农田,找来未经人工培育和改良的种子,坚持不使用化肥农药,不打除草剂,完全通过原生态的人力管护,获得粮食和果蔬的收成。她的目标是,经过几年努力,让承包的土地还原成没有化肥农药残留的原生态土壤,让粮食和果蔬回归应季采收、原始养分的过去。
设想美好,如愿却是千辛万苦。为了土地和秧苗生长,微子用心守候,风天一身土,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寒来暑往,精心耕作。她把收获的谷子、玉米、红薯和瓜菜,全部赠予亲朋好友享用,只为了传播无公害观念,唤起大众的无公害意识。
不仅如此,微子还探索性地将厨余生成环保酵素,用于生产清洁剂,她还成立国学读书会,创办环保手工坊,用旧床品、旧衣物制作布袋、车座套、围裙。总之,为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她情愿付出甘之若饴。
微子向我们推荐了漳河公园。南漳淮村有一处闲置多年的学校,村委会每年都要投入人力物力修缮和清除杂草。一天村党支部书记段根茂突发奇想:与其年年打扫,何不开发利用,把它改造成既符合乡村面貌提升又有益于村民文化需求的公园呢?!他越想越觉得可行,经与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交流,村建公园提上日程。钱不够,多方筹集;用工贵,村干部就积极出义工。半年时间,一处“古槐翠柏掩映成趣、木船凉亭独立成景、石碾粮仓感召后人、水井石槽述说历史”的漳河公园便呈现在南漳淮村,并很快成为网红打卡地。
南漳淮村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临近漳河故道。该村有位历史文化名人叫史东初,他幼时随父亲去天津谋生,成年后在天津关下普乐大街创立“中成搪瓷厂”,后又创办了“中昌”“志成”“建华”等极具民族色彩的产业,寓意“中华民族工业必定成功”。当年的史东初,以绝对的实力和爱国情怀,在天津工商业界享有很高威望。史东初还在天津创办“东初小学”,在南漳淮村创办义学。
漳河公园内有五根青石界桩,上书“信都书院地”。这座冀州历史上的信都书院,始创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古时,大多数书院都以置办学田收取地租的方式获取经费,在远离冀州城区四十多里的南漳淮村发现信都书院界桩,这足以证明古代学院置办学田的史实。村支部书记段根茂说,这五个界桩散落民间,第一个发现和捐献给村委会的是微子,同时微子还是村建公园捐资者之一。
乡下有邀,我非常乐意接受。
在小康社会的今天,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今天,在新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关注人文,弘扬传统,留住历史、民俗、乡土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乡村面貌提振和亮点打造的重要选项。这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的思想体现,也是保护农村文化资源的有效实践。
和朋友走在南漳淮村的中心街道上,整洁、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所到之处都是气派的大门,宽敞的房屋,以及街道两旁的树木绿植。欣喜之余,我点开手机拍摄中的“电影”功能,站在村中央的路口。一番“摇移拍”之后,小做编辑,还真有点唯美“大片”的样子。
作者:吕乃华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