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冀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落——深州小寺家庄,自建村至今600年来,村中街上的道路经历了由土路到灰渣路再到水泥路三个阶段。



小寺家庄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村到二十世纪末,前后两条街上一直是土路。这是村路漫长的第一阶段。


当年,在故乡土路上通过的车辆主要是牛拉的木轮车。1960年后也有了少量的骡马拉的胶轮车。乡亲们春种、秋收、赶集、走亲戚和逛庙会主要靠这些笨重的车辆在土路上咯吱咯吱响着运物与载人。1980年后,乡亲们开上了拖拉机和摩托车,但路仍是土路。


每到旱季,车行在街上,慢行时飞起的黄土还少些,遇到快行的大车通过时,车后扬起的黄土满天飞。街上的行人只好跑开,否则会落一身黄土,若吸到气管里会让人咳嗽不止。遇到刮大风时,满大街黄土飞扬,行人对面都分不清面貌。


夏季多雨的年份,土路就变成了“墨盒子”,大车上街就成了愁事。每逢有人运粮食或物品到家时,那将是一场“战斗”。这时,乡亲们就自发上前踏泥帮忙。只见赶车人一手扒着车辕,一手挥鞭吆喝牲口:“嘚儿!驾!”帮忙者在一人的指挥下,有从后面推车的,有从侧面推车的,还有抬车轮的,大家齐心协力方能让大车艰难通过泥泞之路。这真像一支无可奈何的互助“交响曲”。


夏天雨水一大,街上的水坑溢出的水浸到路上,通过此处的行人只能贴着墙根,像滑稽的芭蕾舞演员那样踮着脚尖走,狼狈得很。


1998年8月底我回家探亲,从深州市乘出租车刚进街口,见满街泥泞,司机便停车了。我只好下车,踏泥步行进家。



从1999年到本世纪初,故乡的村路由土路变成了灰渣路,接着又变成了低标准的水泥路与沥青路。这是村路短暂的第二个阶段。


这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乡亲们种果树、搞副业,较前富裕了,大家就议论着改变村路的不堪状况。于是就由村干部出面组织,大家集资修路。由于资金有限,只能因陋就简。乡亲们到城里买来白灰,到砖窑上购来炉渣将其粉碎,将路面上的土翻起来过筛子,又将低洼处垫高,再把白灰、炉渣和细土加水后混合在一起,然后用夯砸成“三合土”,铺成灰渣路面。


这种灰渣路面与土路相比就显出优点了:一是路面坚硬行车速度快了;二是雨后不再有泥泞,可顺利通过了;三是街上行车不再扬起黄土了。这期间,乡亲们把木轮车换成了胶轮车,很多人家都卖了牲口买了拖拉机。这些新型的运输车辆跑在平整且硬实的灰渣路上,乡亲们心里美滋滋的,着实高兴了一两年。


但这种灰渣路毕竟坚硬度不足,没过两年时间就被来往车辆轧成了坑坑洼洼的“花脸”路。这时,有乡企赚了钱,出资赞助故乡道路硬化。村委会靠这有限的资金把街上两条街铺成了可供单车通过的水泥路。同时还在村西边修了条1公里长通往外村、在村南边修了条1.5公里长通往深磨公路的沥青路。


起初,乡亲们在硬化的水泥或沥青路上行车,比起在灰渣路上行车速度快多了,也不再有扬尘与泥泞了,他们心里乐开了花。但不久又因为施工用的水泥与沥青标准低、质量差,和灰渣路的结局一样,路面很快又坑洼不平了,行车缓慢且易损坏车辆。即便是行人走在路上,还得小心崴脚之事发生。


2013年清明节,我回老家为先人扫墓,小轿车在村南坑洼的三里路上开了十多分钟方勉强通过。


村路的路况变得如此不堪,村里的百姓唉声叹气。老人们想着:咱村何时才能有条像样的路呢?年轻人多么盼望着把村路修成像城里的马路那样坚硬、平坦啊!



2014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资金充裕了。我国逐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开始大刀阔斧地整理农村居民环境,改善农村道路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于是,故乡的村路就进入了飞跃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国家下发资金强力支持下,村里修成了三纵三横高标准、宽阔的水泥路,并把小街和胡同也铺成水泥或方砖的路面,而且直接修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同时,还将村西和村南的两条路修成可双车并行的高标准水泥路。


这样以来,遇到风天,街上黄土满天飞的景象再也不见了。无论下雨天还是降雪日,故乡的百姓再也不为行车难与走路难发愁了。


畅通无阻的村路建成,让乡亲们“路愁”的心理阴影一扫而光。对如此风光的路况,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是笑容满面,就像牡丹花在绽放。


如今,故乡的百姓下地时或者骑电动车,或者开拖拉机,行驶在街上,然后通过村西或村南的村路进入自己承包的地头上,都是一路畅通!如果要到市里购物,开着电动车或私家轿车,不一会儿就到,再不用担心因路况差而耽搁时间了。村路修好了,乡亲们运粮或其他货物到家,变成了小事一桩,个人就能解决。往年那种众人推车的热闹而心酸的场面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2019年7月,我乘小轿车回故乡时,仅用两分多钟就通过村南的村路顺利到家。我对故乡路况的惊人变化感到由衷高兴!


时至今日,经过数年车辆通行的检验,高标准的村路路况运行良好。它默默承载着南来北往、东行西去的各种车辆的重负,但却完好无损。好似条条长龙,平卧在大街小巷的道路上,平卧在村西与村南的田野边。这才是乡亲们盼望已久的村路啊!也实现了600年来历代村民们的梦想。


路通,人心通,众安道泰。


作者:李如海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