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走进位于衡水市桃城区利民路的承宣书画室,料胎画珐琅技艺传承人李娜正专心创作。料胎画珐琅于2017年被列入第六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从接触到这项技艺,李娜便对其情有独钟,并潜心研究创作,守护传承,如今她已是衡水市非遗项目料胎画珐琅第七代传承人。



据了解,珐琅彩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欧洲传入中国,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时期。料胎画珐琅成品以玻璃为胎体,多以山水、花鸟、人物为内容,施以珐琅彩,并经高温烧制而成。在收藏界中,料胎画珐琅鼻烟壶居各类烟壶之首。“它之所以出身高贵,是因为对工艺要求极高,一次只能烧一只壶,且需经数次着色,反复彩烧,少则一个月,多则三四个月才能完成,成品率较低。”李娜从盒子里拿出几个珍藏的成品,给记者介绍起来。



李娜与料胎画珐琅结缘,是在工艺美术大师由风华的画集上看到了料胎画珐琅作品。“色泽鲜艳、富丽华美,精美异常,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李娜说,当时在书上看到珐琅彩,她便“一见倾心”。于是拜入料胎画珐琅第六代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由风华门下,开始潜心学习。



不同于内画鼻烟壶在壶内壁上反画图案,料胎画珐琅鼻烟壶是用各色珐琅彩颜料在玻璃胎体上绘画,然后放进窑炉多次烘烤。因为绘画的颜料比较粘稠,勾线要细致、匀称,还要体现出变化、高度,把控好度十分不易。说起创作过程,李娜侃侃而谈:“在壶底堆字是其中一道工序,藏家很看重这个,这能体现艺人的画工。”刚开始学时,她握着只有两根毛的毛笔,练习堆“李娜制作”这四个字,在屡次失败中不断摸索,下了不少功夫,直至熟练、精致。



慢功出细活儿,一件精美绝伦的作品,要经历选胎、磨胎、调色、施釉、焙烧等几十道工序才算完成。在烧制环节中,因玻璃与珐琅熔点非常接近,温度过低,珐琅釉不能充分熔化,则呈色不佳;若温度稍高,壶胎又易变形、炸裂。艺人需要根据壶胎大小、薄厚,图案复杂程度等自主调控炉温。“最后关头还是要靠艺人的经验用眼力去观察。”李娜坦言,有时因温度把控不好,赶上烧制最后一次时,壶胎突然裂了,一切前功尽弃,她心疼得直掉眼泪。


李娜擅长人物、花鸟,工笔细致,色调追求亮丽华美。多年来,凭借精湛的技艺,她创作的《彩蝶飞舞》《西洋母子图》《麻姑献寿》等作品,拿下了大大小小多种奖项,她的很多作品被收藏爱好者收藏。


受生产方式、人才培养和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掌握料胎画珐琅技艺的人极少,了解这项技艺的也少。这项非遗面临着传承人断代、制作技艺失传的危险。李娜说,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是使命也是责任。


李娜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推广、传播料胎画珐琅。她组织开展非遗参观体验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发布创作过程,为前来参观的爱好者热情介绍料胎画珐琅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创作技艺,她希望有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门技艺。她还以传统技法结合当代审美,在传承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发创新,将料胎画珐琅展现到摆件、家居、饰品上来。李娜生产的吊坠、扳指、茶杯等文创产品,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


坚守工匠精神,把艺术做到极致,将这项非遗技艺发扬光大,绵延无限生命力,李娜说,这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