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那幅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印象深刻。那是八岁时,我在家中翻腾到一本《世界历史》,书中就有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小,翻书纯粹是为了看画,但多少也受点影响,特别是透过画的色彩和人物的面部表情,茫然、幼小的心中也是生发出一点伤痛和不安。出于对图画的喜爱,我把那幅画从书上撕下来,装在了衣兜,想起就拿出来看看,以至于对画上胡须斑白的老者、一脸懵懂的少年、眼神怪异叼着烟头的汉子和低头垂手看不清面部表情的那些人物印象深刻。


我老家是王海庄,与滏阳河隔着三个村,东面零藏口,东南面西野庄头,南面魏辛庄,这三个村与我们王海庄分别相距二里路、四里路和五里路。在我印象中,这三个村如同三座大山将我与滏阳河隔开。年代已经是河运后期,除去封河的三九天,空气中时常传来纤夫的呼唤声和火轮汽笛的长鸣声。这样的情形,在我心底萌生一种强烈的向往——去看“滏阳河上的纤夫”。


时间是夏季,校区为纪念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在魏辛庄村的滏阳河段组织游泳比赛。盛夏酷暑,河水湍急。就在比赛刚要进入第二轮时,负责安全瞭望的学生跑来向老师报告,上游有货船驶来,老师立刻吹响口哨,通知参赛的学生上岸,等候货船通过。转眼便有一群汗流浃背、肌肤泛着棕黑色光亮的纤夫出现,他们头顶环系着白布巾,或戴着破烂的草帽,弯腰驼背,奋力前行。在十多个纤夫中,有的瞪大着凹陷的眼睛看着岸上的我们,有的如入无人之境只管低头绷紧纤绳。货船缓缓驶过,我的脑海立刻记起了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滏阳河是英雄河。在抗日烽火正烈的年代,滏阳河沿岸就是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而在我们家乡的滏阳河段也有过悲壮的抗日故事。1942年6月27日,吕正操的警备旅获得情报,日军的小火轮将通过西野庄头的滏阳河段,八路军在村抗日武装配合下,潜伏在滏阳河边,痛歼日伪军十多人。次年九月中旬,转移到西野庄头的束冀县第六小区抗日武装,遭遇辛集、冀县、深县等地数百名日伪军的铁壁合围,情况危急,区小队领导迅速开展突围部署,这时一名持枪日军闯入,当即被小队战士打死,目标暴露,日伪军一哄而上,战斗打响,三十余名指战员,翻墙突围,边打巷战,边朝滏阳河岸方向撤退,终因敌人火力猛烈,我部被封锁在村南头的两处民房中。战士丁兰洲摔断手中的枪,拉响手榴弹与两名鬼子同归于尽。另一部分被围困的指战员在遭遇敌人烟熏火烧和机枪射击后,17岁的通信员王延年被俘,他宁死不屈,当场就义。——滏阳河畔枪声如昨,英烈的名字历历在目。


解放后的二十多年间,滏阳河的水路航运十分活跃,上承邯郸钢铁煤炭,下接天津日用百货,曾是沿岸城乡物资流通的大动脉。到了河货上市的季节,滏阳河的鱼虾便成为家乡集市上的一道风景,令人心生艳羡。有滏阳河水的滋润,沿河两岸也不乏麦浪滚滚、青纱滔天的好年景。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滏阳河最为辉煌的年代。


时间到了1990年代。农村、农业发生巨大变化,地下水的利用、上游工业用水的增加和工业废水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滏阳河沿岸的传统格局,在优势、劣势开始扯平的同时,因河流造成的危害也越加凸显。曾经的母亲河,不是播种季节断流,就是灌溉季节污水泛滥。致使农民用污水浇灌青苗后发生枯死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夏秋两季河流散发出的恶臭让靠近河岸的村庄叫苦不迭,平时窗子都不能开。


汛期,污黑的河水汹涌而下,浮起的白沫如同恶魔面目狰狞;枯水期,河岸上留下一道黑色的伤痕,河床像大火烧过一样,黑色灰烬,绵亘蜿蜒。曾经的滏阳畔,让人难于启齿。


曾几何时,保护母亲河、治理环境污染的行动勃然而兴,滏阳河再度焕发青春。我有幸参加了衡水市滏阳河治理后的采访,并完成了新闻特写《门前大桥下》。所经所历,刻骨铭心。是的,小时候听惯了滏阳河上船工的号子,长大后目睹了滏阳河畔的万亩良田,后来又经历了滏阳河水的被污染。如今,滏阳河几经疏浚治理已是容光焕发,她闸桥搭配、堤岸规整,畅通清秀,碧波奔流。旷野上她似银色的彩练随风飘舞,进入市区她又如洁白的哈达,向世人传递吉祥。


现在,我每当途经家乡的滏阳河桥时,都要停下车来到河堤上走走。深秋,举目远眺,河流蜿蜒而上,直冲云天;环顾四野,阡陌纵横,田园辽阔。“我之所谓生存,不是苟活;我之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我之所谓发展,不是放纵。”欣逢担当的时代,我为滏阳河的今天和明天喝彩。


作者:吕乃华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