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古琴一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绵延千古。不过当下会弹奏古琴的人越来越少,懂得斫制古琴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武邑县龙店镇史家村,有一位默默无闻的斫琴人,十多年来,凭着一颗追求完美的匠心,在一刨一凿中,斫制出一张张清丽秀雅的古琴,也在指尖轻抚间,传承着千年古音和最美中国风……他就是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林古琴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史国林。


史国林在试琴。


与古琴结缘 走上斫琴之路


史国林出身红木匠人世家,少时耳濡目染,与锛凿斧锯为伍,伴木屑刨花入眠,大匠之道、名匠之梦渐渐在他心中萌芽,“精益求精”四个字已经融入他的血脉里。16岁时,史国林随哥哥到北京正式拜师学习明清传统硬木雕刻家具制作,经过20年寒来暑往,无数件仿古家具精品从他手中走向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熟练地掌握了CAD制图技术,并将其与传统的榫接卯合技艺完美结合,使明清家具制作踏上了快车道。他也因技术人品双过硬,被一家知名品牌企业先后聘为售后经理、厂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客户要求史国林为其设计定制一张琴案,那是史国林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古琴,也是他第一次静下心来倾听古琴的声音。在琴弦拨动的那一瞬间,他的心弦也被同时拨动了,随着琴音,他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醉渔唱晚、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这个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音乐专门训练的木匠,心却在那一刻被紧紧系在了那把厚重优雅的古琴上。


从此,成为一名斫琴师的梦想,一直萦绕在史国林的心里,可他迟迟不敢付诸行动,唯恐任何鲁莽的举止,都会亵渎古琴的美好。2014年,带着成为斫琴师的强烈愿望,史国林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斫琴高手于庆坤,从最基础的挑选木料开始,在“于哥”指点和自己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迈入了斫琴的神秘殿堂。


给古琴修冠角。


斫制一张琴 费时三两年


一把上乘的古琴,离不开斫琴师无数次的打磨。“斫琴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包括审木、开形、修形、掏挖槽腹、试音、合琴、上底漆、裹布、打磨,上面漆,张弦等10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从选材到制成成品耗时少则两年,多则三四年。”史国林介绍,斫琴首先是选材,古琴的琴面一般是用杉木、桐木做的,以梓木为底。槽腹掏制是斫琴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步骤,琴的发音源于面板与底板所构成的共鸣箱,而槽腹就是要掏出共鸣箱来,可以说是决定古琴音色的灵魂所在。槽腹的每一刀,凭的是斫琴匠人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而刮灰胎是制作古琴最为耗时的一个环节,灰胎是由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像刮腻子一样一遍遍刮到古琴上,等自然干透后再一遍遍打磨,需要的周期比较长,但只有这样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才能让古琴光亮不变色、耐磨耐腐。此后,还需要经过上漆、试音,最后上弦……这么多道工序下来,一张好的古琴需要两三年才能制作完成。


斫琴路上,史国林遇到了一道道门槛。最艰难的是上漆环节。中国古琴必用生漆,但史国林恰恰对生漆过敏。刚一接触生漆,他就浑身奇痒难耐,严重时甚至彻夜难眠。亦师亦兄的“于哥”给他指出了三条路:一是服药,可抗过敏;二是罢手,不再斫琴;三是苦挨,习惯就好。史国林想也没想就选择了第三条路,经过半年多的煎熬,他终于可以勇敢面对生漆了,“过敏”二字成了过眼烟云。除了虚心向“于哥”求教之外,史国林多方拜访斫琴师和古琴老师,广采众家之长,斫琴技艺日渐精进,所斫古琴工艺精湛,音色饱满,受到了业内人士和客户的好评。


刨琴面。


给木料放样。


被列入“非遗” 匠心只为传承


匠心与手艺铸就的,不仅是古琴,更是传承。作为古琴斫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史国林亲手制作的古琴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智慧,每一张琴也都融进了他对生活的感悟。2019年,武邑县国林古琴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史国林的国林琴舍现有“国林亲斫”“国林雅斫”和普通大漆古琴三个系列,产品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10余个省市区。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古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青睐的乐器。史国林说,斫琴其实就是斫心,更是在雕琢自己,从一个木匠成为一名斫琴师,他经历的每一道坎坷,都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就像他手下斫出的每一把古琴一样,刻在琴板上的一凿一锉,都会让古琴发出更美的声音……


作者:孙艳雪 张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