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住房低矮破旧,窗户简易窄小,夏天很少有凉风吹进屋子。屋里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夏日高温多雨,卧室尤显闷热,简直像个小蒸笼似的。纳凉,便成了我们避暑消夏的一件美事儿,成为多年挥之不去的记忆。
夏夜的胡同口人气最旺。那里四通八达,空气流通,多有凉风穿堂而过,自然成了大家纳凉的好去处。那年代,小村的街道两旁没有路灯,家中的灯火十分昏暗,因此夜色更为漆黑,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啊!为了借助天公的伟力,靠自然风纳凉,大家不惧黑暗,不约而同聚集胡同口。风大一身土,没风一身汗,却是我们夏夜纳凉的写照。但有了众多纳凉的人们,夜色不再寂寞,胡同口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火爆起来,成为小村最靓丽的一瞥。
吃过晚饭,搬上小板凳,跟着奶奶径直来到胡同口。凉风习习,不知从何而来,缓缓吹到身上,很是惬意!我望望天,看看地,兴奋得不得了!奶奶摇着大蒲扇,和邻居们在胡同口依次坐定,然后攀谈起来。大人们扯东道西,说南话北,可谓无所不谈。遇到逗乐的话题,便哈哈大笑起来。尽管大家看不见彼此的表情,依旧谈兴甚浓。至于大人们那些复杂的话题,仿佛离我有十万八千里,我几乎从不关心。我只喜欢和小伙伴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尽管汗流浃背,依旧乐此不疲。玩到小半夜,在奶奶几次三番催促下,才磨磨蹭蹭地挪回家。
我家的胡同口最受乡亲们青睐。纳凉的人黑压压一片,他们来自村子的四面八方。为了来去自由,行动方便,大多不带坐物。有的脱掉一只布鞋,一屁股坐在布鞋上,有的干脆席地而坐,和土地爷撞个满怀。大家来此小坐,不但为了纳凉,更为了开心解闷。我们胡同的福晋爷会说评书,在那个物质匮乏、消息闭塞的年代,福晋爷的评书可谓一道精神大餐!福晋爷的评书共有四部:《薛仁贵征西》《杨家将》《呼延庆打擂》《岳飞传》。我听的最全的是《薛仁贵征西》,薛仁贵成了我心中了不起的英雄,他武功高强,三箭定天山。我的英雄情结,很多与福晋爷有关,与夏夜纳凉密不可分。
福晋爷已去世多年,他的书场作为夏夜纳凉的一道硬菜,至今令我们回味无穷。他身材魁梧,诙谐幽默。说起评书来干净利索,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出神入化,颇有艺术家的范儿。评书一开讲,福晋爷蹲坐地上,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宛若行云流水一般。讲到关键之处,一拍大腿,豁然站立,来个峰回路转,声调一下子提高八度,仿佛炸雷滚滚,惊天动地。顿时全场肃然,连不懂事的小孩子都静默不语。如此精彩的书场,为夏夜纳凉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崇尚英雄的种子。
又值夏夜,我漫步在老家的胡同口,却不见一个纳凉的人影。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家有电扇空调,何需户外纳凉?但小时候户外纳凉的日子,总萦绕在我的心头。艰苦的岁月,对人是一种磨砺,英雄的故事,对人是一种鼓舞。往事如昨,思绪悠悠:唯有坚守初心,不忘来路,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刘誉盛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