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自冀州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城市环境更加“靓丽”,志愿活动更加“丰富”,文明举动更加“常态”。冀州融媒特开设专栏《创城新镜头》,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感受蝶变中的城市魅力。


古冀州,素有九州之首的称号。近日,彩绘工作者在古城社区街道的电箱上进行艺术彩绘。以画笔为媒介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通过描绘古冀州八景,展现古冀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风貌。从神话传说、历史事件、自然万象到古城遗址,让人们感受到古冀州景色之秀美、风物之俊奇。









利用电箱这一载体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让人们感悟“金鸡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如今这些冀州古景早已不见,作为现代人我们感悟不到曾经这些景色赋予人们的美好,但是在散步中浏览这些美景,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斗转星移,时光如水。古与今、现代与传统的交汇,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让文明之花在冀州大地绽放。


冀州八景


紫微夕照:民国《冀县志》载:“在州东北,有座紫微山,高数丈,傍多膏腴桑柳联荫,尤宜晚眺。”又载:“时畅景明,山形毕现,夕阳之候,尤为可观。”传说,每当初旭微霞,水云相映,能隐隐看见山上的楼阁或人物。紫微山传说为中国三大仙山之一。明代谢瑞补注《冀州志》时,曾赋诗云:“古冢隆然踞郡雄,灵光上彻紫微宫。楼台隐隐虚明里,仙梵憧憧幻影中。海底蜃潜真有象,人间物化总成空。异闻骇倒东坡老,欲效豪吟愧未工。”此景实为不同密度的大气层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将远处景物反映到天空中的所谓海市蜃楼幻景。正如民国《冀县志》云:“紫微山,似山非山也。”


清水春澜:据旧志记载,“清水春澜”一景在州城西二十五里,此处有一条清水河(今滏阳河)。每到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河水涨满,流水清澈,岸上杨柳青青,村边桃花盛开。在和煦的春风中,泛一叶轻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游玩,恍如画中,犹如仙境,古人称之为“清水春澜”。明代曹安有诗云:“春水桃花锦浪生,夜来一雨晓来晴。画船如屋闲游处,泛泛只疑天上行。”


信都旧址: 冀州旧城在古代很长时期内被称为信都城,信都古城池的修建,上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废弃的古城墙早已残缺不全,古城墙内废墟瓦砾遍地,荆棘丛生,观之给人以历史变迁的苍凉之感。历代文人来到古城址时常怀古忧今,引发感慨。明谢瑞的《冀州怀古》一诗中写道:“落落故墟生野荠,亭亭高塔倚晴秋。无端更起兴亡恨,满目西风易感愁。”


开元晚钟:开元寺在冀州州治西北,是冀州城内大寺院之一。隋朝称觉观寺,唐玄宗时更名开元寺。时开元寺香火缭绕,钟声宏远。明代杨旭有诗云:“宝刹相传岁月赊,华钟晚扣夕阳斜。凌空响彻三千界,入市声传几万家。野衲闻时归竹院,宾鸿惊处集芦沙。曾知为郡临民日,每候临期散晚衙。”该寺内有石函,葬有定光古佛舍利。《河北大事记》载:清光绪年间,开元寺的武修和尚,曾率义和团攻打过景州朱家河教堂。清末,因灾祸寺院被毁。


洞玄仙观:古时冀州城内州治东北有一道观,名紫云观,据说唐朝时有位来自枣强的女道士在此观修行,其俗姓边,法号洞玄,她生而风骨不凡,在紫云观中修行时清操苦节,后得到仙人指点,在唐朝开元初年得道飞升。冀州刺史原复听说后将这个传闻禀报朝廷,此事受到唐玄宗的敕谕褒美,并刻词于石碑,称她为丹台真人。冀州人则多称洞玄为边仙姑,称紫云观为边仙姑观。自唐朝就成为四方游人经常前来瞻拜的胜地,被称为“洞玄仙观”。明代杨旭有诗云:“琳宫香火为谁传,边氏仙姑号洞玄。竹院娟娟留宝月,松关冉冉锁祥烟。虹光夜护烧丹鼎,玄圃春连种玉田。几度携朋游胜地,重摩遗刻忆当年。”


张耳穹祠:民国《冀县志》载:冀州城“南门内左有张耳祠,宋建隆中立,元末兵废,遗址尚存,下有张耳墓。”张耳是西汉大梁人,曾和韩信领兵数万在井陉击败赵王歇和成王陈余,因功被封为赵王,汉高祖将长女鲁元公主嫁给他儿子张敖,张敖之子张侈被封为信都侯。张耳墓在州城南门之左,城南门里西侧曾竖有“汉赵王张耳之墓”石碑。民国《冀县志》称:张耳祠庙台颇高,“名人过者往往为之题咏”。明代进士翟汝俭《题张耳墓》云;“一剑风云起,龙麟取次攀。帝图临渭水,风土入恒山。断碣空壕外,荒坟古堞间。芳春余草树,啼鸟自关关。”清代枣强知县赵杲《题张耳祠》云:“名士原无愧,交情觉太疏。监门能小隐,巨鹿竟何如。玉座红云捧,灵旗紫气舒。谁怜泜水上,呜咽怨陈余。”张耳墓碑毁于 1966 年“文化大革命”。


长堤霁雨:据明嘉靖《冀州志》载,州城西北有一长堤,堤高一丈余,长约一百三十里,直抵宁晋县、新河县。此堤始建于唐开元六年(718年),是为防滹沱河、漳河溢水而修筑。因为冀州城地势低洼,历代州守为防水患均对此长堤进行修葺。据传,长堤上树木茂盛,堤下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每逢霏雨初停,景色十分优美,站在长堤上可以看到堤下成群的牛羊和成片的禾黍,樵歌牧曲相闻,令人清心畅快,被称为“长堤霁雨”。


古井涵星:冀州旧城内东北有八角井。据乾隆《冀州志》载:此井系宋代乾德年间(963-973年)凿成,年深倾塞。明成化六年(1470年),冀州知州胡瑛重建。井直径为九尺五寸,井深可达二丈一尺,中有子井,水清冽,久旱不竭。


明正德五年(1510年),冀州知州刘追重瓮,置亭于上,周筑以垣。明代泗滨杨旭赞其井诗云:“瓮城八角巧难如,争喜寒泉汲有余。清澈三竿能照物,围开一镜每涵虚。雨滋苔藓增痕润,月上梧桐倒影疏。乾德传来遗世久,曾知利济著堪舆。”

来源:冀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