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创新、大提升”系列谈之二
朱熹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魏晋时期有个韦睿,是梁武帝时的名将。他足智多谋,是梁武帝征讨四方、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韦睿能够每战必胜,与他在战前总是亲自调查敌情和查看地形密切相关。
调查研究,简称调研。时下,少数党员干部开展调研令人担忧。
不愿意调研型。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打电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觉得不需调研;有的认为地熟、人熟、工作熟,不调研照样干工作。
不善于调研型。有的浅尝辄止、沉不下去、坐不下来,东跑西颠,听听汇报,做做指示便打道回府;有的调研与解决问题“两张皮”,多“调”少“研”、主“调”次“研”,甚至“调”而不“研”。
不坚持调研型。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强调工作忙,很少下去调研;有的认为开展调研周期长、难度大,不肯下苦功,坚持不下来。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决策是否对头,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能否生存和发展。正确的决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只能从准确判断客观情况中来。准确判断客观情况则来自系统缜密的调查研究。决策错误的原因有很多,但首要的是忽视调查研究,不会调查研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由是观之,搞好调查研究尤为重要,不仅是党员干部的职责,而且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衡水,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崇尚实干、善于调查研究和敏于正确决策的党员干部。我们前行在衡水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各种复杂情况需要去认识,许多新问题需要去解决。唯有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才能精准发力、对症施策,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创造新的业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选题是搞好调研的第一步。主题明确,调研质量就有保证。加里宁有句话:“你因为讲出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即使你讲得很平常,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你拨动了社会上绷得最紧的弦。”党员干部需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出发,围绕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选择群众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这样,调研才有价值。
“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苏轼考察石钟山后得出的“事不目见耳闻,而不可拟断其有无”的结论,是深刻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脚步几乎遍及全国,甚至不止一次去有的省区市考察调研。总书记身体力行,为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掌握实情、科学决策作出了表率。党员干部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一线,亲自尝一尝梨子的味道,既身至,又心至,才能听到实话、查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光是停留在纸面上、放在办公桌上,而是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后,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正确的解决办法,并加以解决。1961年,刘少奇将湖南调研的情况如实向毛泽东和党中央作了汇报,对解决农村公共食堂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系列问题,推动国民经济调整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善于在搞调研的过程中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
“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愿广大党员干部把调研作为一种常规武器经常拿在手中,增长智慧和才干,为湖城发展注入强大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