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间,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后,他又主动到艰苦的地方工作,用自己的工资和粮票接济、补贴老乡同事。


他叫彭壮,是河北省饶阳县小堤村人。他用70多年的党龄,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样子”。


一腔热血洒战场


彭壮,原名彭庄。


1942年,在抗日最艰难的“五一大扫荡”时期,曾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传递过“鸡毛信”的彭庄,勇敢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游击队一--“游击四小队”,并把自己名字中的“庄”改为“壮”,寄寓我党我军发展壮大。


1944年,彭壮随同“游击四小队”开展了对日反攻,参加了攻打屯里日军岗楼的战斗,拔掉了小堤村三处日军岗楼,并配合主力部队解放了饶阳县城。


解放战争期间,他随军队南征北战,在陕北曾一夜行军180里,奔袭延安蟠龙镇,取得蟠龙镇大捷,歼敌6700余人,稳定了陕北战局。之后,他又随部队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战场,参加了解放石家庄、太原、绥远等地战役。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侵占朝鲜,把战火燃到了鸭绿江岸。彭壮写血书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彭壮冲锋陷阵,参加了金州战役、迎风口战役等重大战役,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天晚上行军途中,敌机为了寻找目标,一边扔照明弹一边扔炸弹,指挥员刚喊“卧倒”,一颗“炮弹”就落在了彭壮身旁。为了减少伤亡,他箭步扑上去用自己的身躯压住了这颗“炮弹”。战友们拼命喊他,他大声喊“躲开,千万别过来”,后来发现这是颗照明弹。由于彭壮及时压住了照明弹,敌机没有发现部队,减少了我军伤亡。


恪尽职守做贡献


1955年,从朝鲜回国后,彭壮面临退役转业的人生转折。听说山区更需要干部,本可以回到家乡的彭壮,主动请缨来到了太行山深处的完县(现在的顺平县),任县人民银行副行长。他先后在该县最穷的寨坡庄、郭家庄等驻村下乡,带领村民开山造梯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与老百姓同吃同住。


驻村期间,遇到乡亲们有困难,他就拿出自已的工资接济。1957年前后,彭壮工资是67.5元,如果全用于自己家生活,完全能让家人吃上饱饭,可他有时把工资大部分救助了老乡,导致家人经常缺吃少穿。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给国家节约粮食,他带头让爱人重新回老家务农,而他基本上一年才回家一次,为了省钱都是自己骑自行车走山路、土路300多里。由于通信、交通都不方便,家里遇到急事、难事都指望不上他,一双儿女在六十年代初因病夭折,他只是偷偷抹把眼泪,把对亲人的愧疚转化为更好地服务山区人民的动力。


1974年,彭壮调回饶阳,先后任屯里乡党委书记、县物资局局长等职。尤其是他担任县物资局局长期间,人们都认为那可是个肥差,不少亲戚朋友找他拉关系,想买些计划内钢材、木料、玻璃等,他从不给“面子”,并义正言辞地说:“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之为民。”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


虽然回到饶阳县里工作,离家近了,但彭壮总是一两个月才回去一次,有时周末同事催他回去看看,他常说:“脱不开身啊!单位有这么多木材、钢材等,那都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我得看护保管好,不能让集体财产有丝毫的损失!”


八条家训正家风


彭壮常说,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把党性挂在心上,培育好的家风。


到家乡工作的第二年,彭壮的一个女儿高中毕业,想让在公社当书记的父亲帮忙找工作。当时县机械厂、轴承厂、化肥厂、织布厂等企业都在招工,公社每年都有几十个指标,安排工作当个工人很容易。而对不少人来说,能走出农村,上班挣工资,就是改变人生的一次转折。彭壮了解女儿的想法后坚定地说:“不能给组织添任何麻烦,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吧。”他不仅不打招呼,更不允许家人打着他的旗号找关系。就这样,彭壮的这个女儿就一直在家务农。


1981年,彭壮的另一个女儿考上了大专,看到很多同学都有手表,就对父亲说:“班里同学都买手表了,我也想要一块。”彭壮说:“咱不攀比,好好学习就行了。”


彭壮经常叮嘱子女们:一要低调做人,积极向上。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踏实。二要严以律己,从点滴做起,不要贪图任何便宜。三要以大局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四要尽职尽责,多帮领导分忧,多为百姓着想。五要向前看,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六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七要俭以养德,凡事不要攀比。八要永远记住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不要忘本。



这八条家训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政治品格,成为彭壮全家做人做事的准则和“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