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参军,跟着部队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抗美援朝战争,作为重机枪手,他在前线坚守;和平年代,他响应国家精兵简政的号召,回家乡支援农业建设,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初心。他就是91岁高龄的老党员、抗美援朝老兵,安平县大子文乡东白驼罗村的李志跃。


近日,在东白驼罗村,记者见到了李志跃。虽已91岁高龄,但老人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说起自己的戎马一生,老人眼睛亮了起来。“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对于部队的战斗口号,李志跃至今仍朗朗上口。李志跃出生于1930年,少年随父参军。“那时候父亲跟随八路军抗战,13岁时,我孤身一人去冀中抗日根据地找父亲,然后就留在军中。”李志跃回忆,他从勤务员做起,年龄稍大一点儿,当上了通讯兵,再后来辗转到冀南抗日根据地,当了一名重机枪手,因为反应快,枪法准,他在部队小有名气。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李志跃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参加过多次战斗。“我跟随部队,从中国的东部一直打到西部和西北,足迹遍布河北、山西、甘肃等地。”老人说,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2月,他跟随部队入朝作战,也就是在这时,自己火线入党。说起部队番号,老人脱口而出:“我在64军190师570团二营,机枪连任班长,团长宋进才,师长陈信忠,军长曾思玉,司令员杨得志,总司令彭德怀。”


“我们坐火车去朝鲜,空中经常有美国飞机来轰炸,因为我是重机枪手,为了掩护列车安全,我还抱着重机枪在火车头上待了一天。”对于入朝时的情景,老人记忆犹新。


抗美援朝,条件非常艰苦。入朝早期,每人发一个小布袋,即使在战场上,也要随身携带,因为那是一星期的口粮,里面装着自备的炒面。夏天一口炒面,一口河水,冬天则是吃一口炒面,就着一口雪。“那时候不敢生火做饭,怕暴露目标。”老人说,那时候的住宿条件也是想象不到的艰苦,“入朝作战期间,我没有盖过被子,晚上只能盖军大衣,两个人头对脚,互相抱着对方的脚取暖睡觉。”到战争后期,供应才跟上。


条件的艰苦还能克服,最让人不寒而栗的还是战争的残酷。老人介绍,那时候敌人围攻我方阵地采取的是“羊群战术”,动用的兵力很大,打倒了这一波,下一波就会再上来,敌我双方火力消耗很大。为了不让敌人占领阵地,我方阵地的步兵战士每一个人都和敌人进行过近身肉搏战和拼刺刀,以这种方式阻挡冲到阵地前的敌人,这也是战斗最惨烈的时候。李志跃的重机枪班则会选择一个制高点,用武器射击不断向前冲的敌人。说到重机枪,老人总会下意识地抬起双手,仿佛重机枪就握在手中。


虽然重机枪手一般处于较高位置,很少会跟敌人展开肉搏战,但因为是敌人的重点打击对象,所以也是危险重重。一个重机枪手要准备好四个射击工事,一个工事开火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否则敌人的炮弹就会精确地打来。李志跃回忆,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一发炮弹打来,除了他,另外三位重机枪手都牺牲了。说到这里,老人用手背轻轻地抹了抹已经湿润的眼睛,“昨天”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了老人的心底。


常年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李志跃曾受过三次重伤。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正在挖掘重机枪工事的李志跃被敌人的侦察机发现,随后几枚炸弹就飞了过来,李志跃昏了过去,并被掩埋,当战友们把他扒出来后,他已经是奄奄一息,他的头部受伤三处,牙齿被打光,耳朵被震聋。“抗美援朝结束回到沈阳后,国家给我安上了一口假牙。”李志跃回忆,在马良山战斗和黄金山战斗中,他的左手和右腿分别受伤。



在朝鲜战场战斗期间,李志跃先后荣立四次战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三等功,获得了由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立功证明书》,《立功证明书》上总司令彭德怀的手写签字,证明着这证书的重量。在立功证明书上,清清楚楚记载着李志跃四次立功的详细情况:1951年2月5日,在朝鲜战场立功一次;1951年8月4日,在马良山战斗,立功一次;1951年9月1日,在第五次战役中立功一次;1952年7月7日,在第五次战役中立功一次。


“铺着地,盖着天,脑袋瓜子枕着山。”回忆起在朝鲜的战斗经历,老人风趣地说。从1951年2月入朝作战,到1953年11月胜利归国,一共历时近3年。回到祖国后,李志跃被分派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安系统工作。1961年,李志跃积极响应国家精兵简政的号召,主动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支援农业建设。从那时起,他一直在农村生活和务农,默默无闻60载。


“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依然打跑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没有什么事是干不成的。”老人表示,我们有幸处在新时代,赶上了好日子,更应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从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初心的力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致敬我们伟大的前辈,致敬我们伟大的祖国。


记者 褚凤娜 通讯员金江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