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北京晚报》推出一组大运河上的“历史活剧”,讲述历史上发生在大运河上的真实故事。其中有一篇《荔枝桶中栽,船载进京来》,说的是,自“雍正年开始”,南方朝臣向皇帝进献贡品时,将荔枝树移种在木桶里,装上船经大运河北上,两三个月后抵达北京,树上的荔枝正好成熟。比如,雍正年间任苏州织造的李煦,进献给皇上的贡品里,就有“两桶荔枝”。据清史档案记载,乾隆47年,一次运来荔枝树六桶,挂果473颗,七月初二荔枝成熟,皇帝自食4颗,其余赏给皇妃、皇子、王公大臣,除裕皇贵妃得两颗外,其余每人只得到一颗。说明当时新鲜荔枝是多么稀罕和珍贵。


这不由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时,大运河还没这般南北贯通,再说运到一个地方,再转送长安,路途遥远,虽有快骑驿站,但要在几天内把新鲜荔枝送到京城,不知要经过多少艰难险阻,运输和保鲜有什么绝招妙法儿,仍然是个谜!


荔枝原产于中国,种植地域主要分布于北纬18-29度范围内,大体从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以及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交界处。广东栽培最多,福建和广西次之,所以说荔枝是岭南有名的佳果。荔枝不仅味道甜美,果肉中还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等,享有“岭南果王”和“果中珍品”的美誉。但荔枝也有个缺点,果实离树之后,过3天就会“色香味尽去矣”。不要说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就是在30年前的北京,新鲜荔枝也是很少见的稀罕物儿,一般吃不到的。不像现在南方荔枝成熟后,很快就出现在北京的市场上这般快捷便利。


广东东莞是岭南荔枝的重要产地,也是我原单位的调研联系点。1991年6月初,东莞来京办事同志提来两箱早晨新采摘的荔枝,上午坐飞机,下午到京后,荔枝叶子还带着露珠。单位领导心系群众,吩咐分给大家都尝尝。当时,我跟着组长老于在出差回京的路上,组里也特意留了几颗,装在信封里,放在冰箱里保鲜。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新鲜荔枝,而且是口感品质最好的岭南荔枝。紫红色的果实夹在绿色叶子中间,让人不由地想起“翡翠丛中,万点星球小”的佳句。荔枝果肉白色,多汁,形似葡萄,但味道甜美,“休比葡萄,尽压江瑶倒”。


与东莞相邻的惠州,原是“蛮夷之地”,鲜为人知,但因为苏轼被贬惠州时写下的《惠州一绝》,而名扬天下,成为惠州的一张名片。人们只要一提起惠州,自然会想到苏轼这首诗,自然会想到岭南这随处可见的水果——荔枝。说起来,这首诗写得极有趣味和意境:“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中既有对当地风景细腻的描写,也表现了作者对四季如春的岭南的喜爱。诗的第一二句写得很唯美,也很有意境;第三四句写得极为传神,在这么“蛮荒”的地方生活,如果每天能吃到三百颗的荔枝,那么即使是做一个岭南人,也是让人感到幸福的一件事情。对荔枝乃至惠州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次读后内心都激动不已。对苏轼在惠州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带领当地人们种植荔枝致富的业绩赞叹不已。


2007年秋天,我去深圳开会,途径东莞,时值深秋,但路边的荔枝树依然翠绿欲滴。在大朗镇见到多年未见的好友景辉,忆起十多年前第一次吃荔枝的甜蜜感受,不由地流口水。但好友面露忧愁和惋惜之情。原来企业的拓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顶头”了,有人建议刨掉荔枝树林扩建厂房。我着急地说:“那不是自毁名牌吗?能否走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之路?”老友面露难色,因为他虽有建议权,但这样的决策需上面拍板……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在学习“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我又想起了岭南的荔枝。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环境下,岭南的荔枝,你还好吗?


作者:张锡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