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铁路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完成了从时速60公里的“绿皮”普速车,到时速350公里流线型“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的华丽转身。在这靓丽成绩单的背后,是众多铁路人默默的奉献与坚守,其中被称为“钢轨接骨师”的钢轨焊接工,就是列车速度飙升、乘坐舒适度跃升的贡献者。


从衡水工务段了解到,铁路线路的钢轨都是每根长为25米的标准轨,要满足既快速又舒适的旅客出行需求,就需要最大限度减少钢轨之间的“接头”,即把一节一节的钢轨焊接起来,这就是钢轨焊接工的工作了。



15日,记者来到衡水工务段,走进其综合机修车间的焊轨工区,走近这支匠心独具的“钢轨接骨”队伍。


由于衡水工务段管内客货运输繁忙紧张,所以留给“钢轨接骨师”们的“手术”时间非常短,从进入铁路护网开始准备,到完成作业撤出铁路护网,一般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最多的时间段也不会超过3个小时。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们要迅速将总重约六百公斤的维修设备从入口搬运到焊接点,继而开始焊前准备、轨端除锈去污、对轨、轨端干燥、夹具安装、砂模安装、封箱、预热等13个工作步骤。为了确保焊接质量,操作者还要继续忍受着上千度的高温和焊药燃烧产生的烟尘,用秒表掐着时间,在5米距离内眼睛不眨一下的关注着焊接过程,并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这次,他们的任务是将一段有接头的铁轨,替换成一根整根的铁轨,此次的工作时间只有2个小时,需要30个人团结协作。“今天焊接的钢轨,长7.75米,重约450公斤,钢轨焊接精度要控制在0.3毫米以内。”作业班的班长袁艳秋介绍,在将需要替换下来的铁轨切割下来以后,为了保证新轨完美接入,需要对旧轨进行抛光处理,和新轨轨面的高低误差要控制在0.3毫米以内,下一步就是对接口处的钢轨和砂模进行预热。“预热的时候温度高达950℃左右,钢水反应温度超过3000℃,在夏天,衣服都会湿透。” 袁艳秋说,预热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焊接的质量,要把操作精准到每一度、每一秒。


“可以撤出预热枪了。”袁艳秋看着秒表和已经被烧得通红的钢轨说。随后,焊药被放了进去,现场立刻被白烟包围,作业人员立即上前准备对砂模浇筑堵漏,还要防止钢水溢出烫伤。随着钢轨逐渐降温,钢轨完整地焊接在了一起。为了保证焊接后钢轨的平顺,还要对钢轨进行打磨。“焊接工艺的改进,提升了列车行驶的平稳度,为列车高速行驶提供了安全保障,现在列车发出的‘哐当’声响越来越少了。”车间主任周怀广介绍说。


在石济客专维修钢轨的时间多数在凌晨12时至5时之间,这个时间点是冬季一天中最冷的时间,野外的气温往往在零下。于是在冬季,低气温便成了“钢轨接骨师”作业时要面临的第一个考验,这不仅是对焊轨技术的考量,而且还是对他们毅力的考量。到了夏天,他们又要经受高温炙烤的考验。三伏天的正午地面气温接近40℃,现场钢轨温度更是高达60℃,还有炽热火焰,再加上作业中他们还要按照规程身着厚重的工装。一次作业下来,职工们的衣服都要经历湿透—晒干—湿透—烤干的多次往复,这不仅是对焊接技术的考量,更是对毅力的考验,可他们常乐呵呵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却是:“每天洗个免费桑拿,挺好!”


衡水工务段管辖范围跨越两省六市沿线21个车间,设备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可谓点多线长。因此,“钢轨接骨师”们并不能真的像医生一样,坐等“患者”来“就诊”,而是需要常年奔波在“出诊”的路上。每次他们都是严格按照前期制定好的施工计划,往返于东南西北的铁道线上。他们常常都是晚上10时多完成京九的作业,又要连夜赶往一二百公里以外的石德线去整治需要修正的钢轨。他们自己都记不清楚,一年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是在汽车上度过的。


袁艳秋介绍,钢轨焊接工对于线路设备和行车安全有着重大作用,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因焊接质量缺陷造成伤损甚至为断轨埋下隐患,所以这项工作的技术性非常强。每道工序操作都需要精心精准,焊接前的对轨和焊后的打磨,考验的是“尺度”,他们的工艺标准都是在毫米以内;预热和焊接的过程更多考验的是“火候”,这个时间都是用“秒”来计算的。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百倍细心,每一项技术要领都是建立在上千次的训练基础之上的,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四溅的焊花,是衡水工务段“钢轨接骨师”用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在铁道线上演绎出的绚丽风景。不再发出“咣当”声的列车,是“钢轨接骨师”用百分之百合格的焊联技术,在铁轨上写下的无声誓言。他们秉承着“吃苦为乐、奉献为荣、务实为本”的“衡工”传统,用精湛的技艺和奉献担当的精神为铁路线路设备“强筋健骨”,用他们独有的那份匠心时刻守护着铁路和旅客的安全。 


记者李硕芳 通讯员彭超  曹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