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尚王祖墓,民间俗称尚王坟,是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为褒奖平南王尚可喜平定广东之功绩,特恩追赠尚可喜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平南王及平南王夫人时,在衡水修建的祖坟。原位于衡水市区西南,四至为桃城区赵家庄村北、大庙村南、马家庄村东、宋家村东北100米,南临滏阳河畔。今为衡水市区胜利东路以南、招贤路以北、报社街以西翠景家园这一地带。


尚王坟的历史变迁


尚王坟,始建于明朝末期,当初是清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的曾祖父尚生为葬其母刘氏,特向衡水县(今桃城区)赵家庄村首富、义官赵儒、别号“赵千顷”①的人求得的一块义地。


据衡水市冀州区东庄村②《尚氏族谱》记载,始祖尚三老,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山西洪洞县大律村,迁居直隶(河北省)真定府深州衡水县城西南,距城约40余里的东庄立户。尚三老的第七世孙尚生,因生活所迫,于明嘉靖年间,携母刘氏迁居衡水县城西的赵家庄村,为“赵千顷”家扛活,母亲刘氏在赵家做奶妈。


“赵千顷”本人性格豪爽,慷慨好义。他常常周济贫困的人家,以肯为百姓做善事而闻名乡里,荣获官府褒奖的“义官”称号。据说,当年“赵千顷”为了赵家人丁兴旺,子孙富贵荣华,他特持重金,请来个江南风水先生“神算”,为其家选择阴宅(坟地),风水先生在赵家的千顷土地上,勘看多日,选择了这块北倚高堤大坡,南临由西向东、又由南向北弯曲流过的滏阳河,形如一条巨龙环绕的“龙头地”,通过“插柳枝选吉穴”的手法,确定为“活穴”,但“赵千顷”嫌该地块小、不开阔,于是放弃了此地,到别处另选坟地去了。


多年后,尚生的母亲刘氏过世了,他向“赵千顷”乞要那块曾被赵家看过风水又放弃的坟地来安葬母亲,一来母亲有了长眠之处,二来也祈盼那里真的会是风水宝地,能福荫子孙。尚生在赵家扛活多年,其母亲曾做过赵家的奶妈,有着两代人的情意,“赵千顷”豪爽应许。尚生在“赵千顷”的资助下,择吉日把母亲安葬在这里。


尚母埋在这里,事过若干年月,并没给子孙带来福祉,尚家依旧贫穷。尚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尚继芳无子;二儿子尚继官有二子:长子尚学书,次子尚学礼。家庭人丁虽旺,但衣食有忧,无奈,明万历三年(1575年),尚生的二儿子尚继官,把长子尚学书过继给哥哥尚继芳,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次子尚学礼(尚可喜的父亲)闯关东,之后在沈阳南边的海城安了家。


尚学礼成人后从军,为明朝效劳,长期镇守辽东沿海一带,官至明朝东江游击,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与后金作战身亡。尚学礼生有6个儿子,尚可喜是他的四子,尚可喜少年随父从军。


尚学礼战死后,尚可喜继承父业,官至广鹿岛副将,因受排挤,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举兵反正。亲率万余兵民,携军资器械平定长山、石城等5岛,弃明归顺后金。后金大汗皇太极出城30里相迎,行“抱见礼”,号其众曰“天助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加封尚可喜为智顺王。此时,尚氏家族喜事连连,并认为这是衡水祖上风水的阴德给子孙后人带来的福分。


清朝入关后,尚可喜率兵转战南北,战功卓著。顺治六年(1649年),他被封为平南王。随后率部进军广东,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广东全境及沿海平定,促进了国家统一。同年二月,顺治帝为表彰他的功绩,诰赠尚可喜祖上三代为平南王,敕令工部委派专员,依王爵规格修建了衡水尚王祖墓,令当地百姓轮流护墓,宋、马二庄村民首当其责,而二村徭役赋税全部豁免。


新建成的尚王祖墓占地40余亩,尚可喜分别为其曾祖父生、诰赠平南王,曾祖母王氏、诰赠平南王夫人;祖父继官、诰赠平南王,祖母焦氏、诰赠平南王夫人,续祖母田氏、诰赠平南王夫人;父学礼、诰赠平南王,母刘氏、诰赠平南王夫人,续母王氏、诰赠平南王夫人及伯父学书、诰赠光禄大夫,伯母张氏、诰赠一品夫人等各立青石碑一通。墓地甬道两边立有石人、石兽若干,坟南头立有汉白玉平南王尚公神道碑一座,墓园青松翠柏遮天。据说,祖墓建成后,尚可喜曾派专员来衡水大搞祭祀活动,还到始祖居住地——东庄村认祖归宗。


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帝敕建真定衡水尚王祠,并扩建尚王祖墓,面积达99亩,遍栽松柏树木,誉称“百亩松柏林”,民间称“尚王坟”。在坟地最北边东西河道上各修筑一座单孔石桥,连接通向县城之大道。民国25年(1936年)《河北省衡水县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的“森林”栏目中尚有:“本县仅有小规模新植中山林及尚王墓林”的记载。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乾隆皇帝再下圣谕“故海城之茔有恩赐四品闲散佐领二人守之,衡水之茔,有宋马村民,永其役王之饮”。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在衡水尚王祖墓园中部,新立“皇清诰赠平南王尚公神道碑”汉白玉碑一座。


200余年来,衡水尚王祖墓得到清朝各级政府和尚氏族人及当地百姓的保护③,每年祭祀活动一直奉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与清朝共命运的尚氏家族也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再加上民国初年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由此,衡水尚王园林不断受到破坏,变得异常荒凉。抗日战争时期,树木遭乱伐,土地逐年减少,至20世纪40年代仅剩下40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各项政治运动的开展,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尚王墓地的神道碑被推倒,碑首、碑座损坏,众多墓碑、石人、石兽等被砸或被埋。到上世纪80年代这块地被宋家村开为耕地,“尚王坟遗址”地物消失。不久,随着衡水市区的扩展,这片耕地被当作建设用地拍卖,建设成为“胜利新村”居民小区及单位家属院等。2002年“胜利新村”重新开发建设成为现在的“翠景家园一区”。


尚王坟的历史遗存


1980年在建设“胜利新村”居民小区时,河北省文管处3位专业人士来衡水对尚王坟进行了全面调查,将尚公神道碑等列为历史文物,建议把尚公神道碑重新竖起来加以保护。该碑分为碑体和碑座两部分,汉白玉碑体高2.9米、宽0.97米、厚0.32米,碑阳刻有乾隆四十二年,赐进士出身、中议大夫、太仆寺少卿、前史官,汾阳曹学闵撰写的《皇清诰赠平南王尚公神道碑铭并序》;汉白玉碑座雕刻有精美图案。但因碑体特别巨大,地方文管部门无专项资金,开发商工程紧迫等原因,未能如愿。至今仍埋在翠景家园一区院内,大约在东面三号楼与四号楼之间的地下5~6米处。2017年8月,我曾在衡水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孟宪良同志、衡水市文广新局文物管理处文物科宋景棋科长和桃城区文物管理所白如廷所长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埋在翠景家园一区院内尚王坟神道碑进行了GPS定位并制图,为今后文物的出土和保护做好了准备。神道碑碑座现被保存在衡水宝云寺院内,前几年院内环境整治时与其他一些石碑一同埋在了院内进门处。


尚王坟除神道碑外,至今仅找到尚可喜为其父母和伯父母立的青石碑两通,两碑字体线条饱满流畅,遒劲有力,均高2.74米、宽0.64米、厚0.23米。


2007年4月23日,原衡水市就业服务管理处处长宋召才发现,尚可喜为其父母立的青石碑遗留在衡水市区一座居民楼前的花园内。碑阳刻着“皇清诰赠平南王显考尚公讳学礼府君、平南王夫人显妣尚母刘太夫人、王太夫人之墓”,上首镌刻“大清顺治十三年岁次丙申仲春吉旦”,下首刻着“孝男可喜立”。此碑2008年春被衡水桃城区安夏寨村尚氏族人尚新才运回家,保存至今。


另一通是尚可喜为其伯父尚学书及其夫人张氏立的碑,碑阳刻着“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伯考讳学书尚公、一品夫人伯妣张太夫人之墓”,上首镌刻“大清顺治十三年岁次丙申仲春吉旦”,下首刻着“孝侄可喜立”。此碑于2007年4月29日,在衡水教育学院内被发现,是十几年前,原衡水市文保部门遗留下的。此碑现被桃城区文保部门保存在衡水市宝云寺内。


2007年5月10日,《衡水晚报》赵云旺同志在《衡水晚报》刊登了《尚可喜祖碑发现记》一文,对两碑发现经过都做了详细记载。


另据载,嘉庆八年(1803年),广西林院寺请学士在衡水县尚氏祖坟又增建墓碑一通,碑文记载了“湖南靖州协副将维昭和銮仪卫云麾使维昇于海城之茔寿”的情况,此碑现无存。


尚王坟神道碑铭


2017年春,我着手对衡水尚王坟尚王神道碑碑文进行整理,在康占营老师保存的尚王坟神道碑碑文手抄稿和海城《尚氏宗谱》记载的基础上,用近两年时间整理出初稿,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审专家张永江老师斧正,于2019年3月成稿,全文如下:


皇清诰赠平南王尚公神道碑铭并序


盖闻推思之典罔轶,而继世之泽莫殚,故祖以曾贵,无爽显扬之褒;死以生荣,不替奕垂之胤。孰有如我诰赠平南王尚公者哉!王讳生,字衍斯,先世居平阳洪洞县,至王始迁真定衡水县。值明运将衰,岁凶屡告,王辄散家资补周不给,里邻称为长者。君子卜其世,昌至王孙。


诰赠平南王学礼,为明东江游击,有殉难功。暨王曾孙,敕封平南亲王可喜,见媢于时,避坑归命我太宗文皇帝,封智顺王。世祖章皇帝封平南王。顺治十三年,以特恩追赠三代王爵。王得诰赠平南王,并饬修建衡水邱墓,以部咨派令阖邑民人轮守,则宋、马二村实当其遣。凡有别差,概行豁免,百余年来奉行无歝。当平南亲王之航海纳款也,有定长山、石城功。我文皇帝授为总兵官,军营帜械以皂镶白,及其取皮岛,克锦州,以所部归隶镶蓝旗,遂家于辽东,与衡水原籍阻远无应,宋、马村民因沿年久有涉及他役者,荆茨无顾焉。乾隆三十年春,王七世孙骁骑参领兼世袭勋旧佐领玉德,八世孙十五善射副参领兼勋旧佐领维慎,念古无修墓之文,悲木落归本之义。请于制军方公,整厘塚邑。步军校玉玑,勋旧佐领兼印务章京维埙,请假亲诣祭扫。


三十八年春,今上巡视永定河,王八世孙銮仪卫云麾使善骑射兼公中佐领、今授湖南靖州协副将维昭,銮仪卫云麾使维昇,从至天津。又请制军周公循章皇帝旧敕,以表堋域、限樵采,上则永昭国典,下则籍安九原。笃旧之典,于是乎在矣。平南亲王之薨也,遗命殡于海城。故海城之茔,有恩赐闲散佐领二人守之,衡水之茔,有宋、马村民,永其役王之饮,国恩深矣。亲王之勋,王启其先,万世子孙,袭樾勿替。缙绅联绵,簪缨繁续,黄河泰山,昭垂千载,是不可以不纪。王夫人王氏,诰赠平南王夫人合兆,不别志焉。铭曰:不易者理,不朽者名,有开有继,惟德而功。于惟我王,亲王之光,竟竟胖胖,厥嗣厥昌,崇风马鬣,精魄盖藏。崭新祠宇,衡水洋洋,栗主罔濯,来格来享。荐以芹藻,宿以馨香,曰带与水,天府之盟,饧彼守冢,矢之勿忘。


赐进士出身中议大夫、太仆寺少卿、前史官,汾阳曹学闵顿首拜撰。


赐进士出身、诰授通奉大夫、钦命提督顺天等处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前翰林院庶吉士、历晋翰林院侍读学士、广西主考官、广西学政、顺天府府尹、大理寺卿、吏户礼三部右侍郎,乾隆辛卯恩科武会试大总裁、长沙罗源汉頓首拜书丹。皇清乾隆四十有二年岁次丁酉孟秋月谷旦立。


尚王祖墓如今已不存在,但汉白玉《皇清诰赠尚王神道碑》和清平南敬亲王尚可喜为其父母、伯父母所立的墓碑仍在,尚王坟的历史仍为人们津津乐道。通过对尚王祖墓的研究,可进一步挖掘衡水地域文化、冀文化和中华尚氏文化,并为促进衡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美丽衡水建设和经济更快发展添彩。


注释:①据史书记载,“赵千顷”名赵儒,字望川,是衡水县赵家庄村人。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赵儒家境殷富,田地众多。赵家宅门门楣上,曾悬挂有朝廷赏赐给的千顷牌,所以人送别号“赵千顷”。


②衡水市冀州区东庄村,明清时期隶属于衡水县(今桃城区),1948年8月划归冀县(今冀州区)。明代衡水县隶属于深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深州划归冀州。


③据东庄村老人尚殿基回忆,衡水城西宋家庄村东北“尚王坟”正对衡水湖中吴公渠的吴公闸口。清乾隆三十五年,直隶总督方观承曾将衡水湖水“导使入滏(滏阳河),立闸以为闭纵”“建石闸三孔,宣泄得利”,建闸时,东庄村尚氏族人认为闸口影响“尚王坟”祖地风水,曾多次与官府交涉。清末,“尚王坟”的古柏树被人盗伐,东庄村尚氏族老带人到县衙告状,要求给予严惩。


作者: 尚金亮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