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武邑县曾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在扶贫脱贫路上,武邑县委、县政府严格落实“四摘四不摘”要求,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牢扛起政治责任,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明显。2017年顺利摘掉戴了23年的贫困帽子,到2019年底还有未脱贫106户25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万分之九以下。



京东“跑步鸡”作为武邑县产业扶贫的范例,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推广的8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之一,并成功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第一例,总结武邑县后续帮扶经验撰写的《贫困县摘帽后干什么怎么干?——关于武邑县深化“1+X+1”产业扶贫机制的调查》上报后,省委副书记赵一德批示:武邑的做法值得已摘帽县借鉴。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武邑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常规举措,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截至今年4月底,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速达到1.6%,位居全市前列。通过在民企间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稳定脱贫增收,武邑县走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之路。


“党建+” 让脱贫步伐更坚实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武邑县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在全县深入开展了“宣讲十九大、攻坚再精准”活动,深化对“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最大决心、有力举措、超常规办法,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武邑县委、县政府坚定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在上下联动、合力攻坚中持续唱响“扶贫路上党旗红”。


该县首先组建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形成了由11名县级干部参加、2名县级干部专抓、下设11个工作组的70人专门扶贫机构,所有成员均与原单位脱钩,集中办公,专职专抓脱贫攻坚。县乡村三级均设立扶贫机构,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全体县级干部分包212个贫困村脱贫任务,坚持“不脱贫不脱钩,虚假脱贫要问责”的原则。发挥“党员队伍、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两支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双增双培”活动(按照从已建成产业平台上选人、选人建带富产业平台的思路,增强农村致富带头人致富能力、带富能力,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农村干部),共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14个(其中党员39人),建设脱贫平台210个,带动贫困户4620余户,使党建工作成为扶贫工作的“发动机”。


县委、县政府组织卫健、教育、住建等12个部门,按未脱贫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防贫户三类,分别拉出“六个清单”,包联干部负总责逐户核实,县乡村三级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齐上阵,带动全县扶贫干部查问题、找差距、立行立改。同时,采取现场观摩、视频会议等形式,举办4次脱贫攻坚“擂台赛”,形成了比学赶超抓整改的浓厚氛围。


截至今年4月底,考核反馈的3类28个点对点问题,举一反三查摆的5类62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扶贫方式+” 擦亮脱贫“成色”


5月9日,走进武邑县武罗合作社,摘桃、运桃、分拣、装箱、包装……十几个工人正忙中有序地工作。“尝尝,可甜哩!”正在大棚里忙活的前张桥村贫困户粘石庄递给我们几个春雪毛桃,“今年俺家收入能翻一番,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当初,老粘拿到了6000元扶贫资金,却不知道怎么用。后来,他在镇领导的引导下,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拿扶贫资金入了股。“年底分红1000块,俺两口子在棚里打工每天能拿140块,每年还有一万二的土地流转租金。一下挣了三份儿钱,‘穷帽’还愁摘不掉?”从贫困户到职业农民,粘石庄身后的扶贫大棚让他迎来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据悉,武邑县政府与武罗合作社签订了扶贫协议,利用基地地域优势,对814户贫困户进行大胆创新,通过为每个贫困户提供免息贷款、在基地打工、领取土地流转资金等方式,让贫困户无成本地迈出产业脱贫第一步。


粘石庄的脱贫经历可以说是武邑县推进产业脱贫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武邑县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中,探索出了一条“1+X+1”产业扶贫路子,这也是武邑县成功脱贫出列的重要经验之一,这种产业扶贫机制被列入《全国脱贫攻坚100计》第22计。


第一个“1”指光伏扶贫项目对贫困村、户全面双覆盖的普惠扶贫产业机制。

建设集中式光伏项目,与宁夏银阳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该县投资4.7亿元建设40MW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带动了1332户贫困户每年实现3000元收入,连续带动20年;建设村级电站项目,两年建设村级光伏电站153个,每个电站300KW,带动9180户贫困户每年实现3000元收入,连续带动20年;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采取“财政补贴+农行贴息贷款”模式(财政资金补贴1万元,农户从农行贷款1.45万元,财政资金补贴利息),为739户贫困户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年最低发电量4300度,实现收益5000元以上,连续带动20年。



“x”是指组织贫困户至少再参与一个以上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户通过投资、劳动、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合作参与产业项目,以提高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目前,该县已探索并实行了“电商+生态农业、扶贫微工厂、股份+合作社、生态旅游+扶贫”六种扶贫模式,打造了11个带动百户以上的规模扶贫产业平台和36个小型平台,对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


县级产业平台重在普惠性和保基本收入,重点培育发展了光伏、京东“跑步鸡”、武罗现代农业脱贫产业园三大平台。武罗产业园带动814户,京东“跑步鸡”项目带动贫困户453户。


乡(镇)、村两级重在扶持发展产业,为贫困户持续增收打下长期基础,重点培育发展了孕马血清、龙店箱包扶贫微工厂、审坡蔬菜扶贫产业园等规模产业平台。审坡蔬菜脱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户276户,孕马血清带动138户,富邑箱包带动127户,鑫悦肉羊项目带动78户,分红年限都在6年以上。


户自办或联办产业项目,重在“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提升“造血”能力。全县培育建设小微产业扶贫项目327个,带动贫困户4652户。全县贫困户平均参加产业扶贫项目2.3个,每户贫困户年稳定增收达到4000元以上。



第二个“1”是指扶贫资金全部以股金、资本金等形式实现股份合作。


所有贫困户都是股东,根据自身条件参与劳动或土地合作,都已成为“分股金、挣薪金、拿租金(地租)”的“三金”农民。


在抓好产业扶贫的同时,该县坚持产业就业一起抓,重点围绕硬木雕刻家具、金属橱柜两大主导产业和箱包生产、麻唐布鞋等劳动密集型手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产业,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开展农村电商、手工雕刻、家政服务、健康护理等各类培训70多场次,年培训8000余人次,同时深入开展“送信息下乡、送技能入户、送岗位到人”活动,通过对接劳务市场、用人企业以及县城劳动密集型单位的工勤岗位,定向推荐转移就业14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向城市、城镇转移就业366人,稳定就业率达到70%。


2019年以来,面对电商浪潮强劲来袭,武邑县乘势而上,依托特色产业资源,全力打造电商新业态,先后拉动64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同时积极顺应“电商+直播”新趋势,高标准建成5个直播间,通过邀请衡水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等“平民英雄”代言扶贫产品,助力电商销售在疫情期间逆势上行,今年一季度销售额7.8亿元,其中扶贫产品1.16亿元。


扫码购物


决战决胜 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脱贫“摘帽”后,武邑县又提出“未贫先防”理念探索构建起信息化精准防贫预警机制,融合多部门数据资源,专门建立县、乡、村三级共享的精准防贫预警大数据管理平台,保证从源头上筑起发生贫困的“截流闸”和“拦水坝”,坚决防范“饱而复饥、暖而复寒”的返贫现象。


该县大力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培养工程,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提高乡村干部脱贫攻坚能力和水平,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另一方面对贫困边缘人口“严筛查、常监测、强帮扶”,村级采集信息,乡镇调度汇总,县扶贫领导小组协调督办,对筛查出的61户防贫对象,采取产业就业、综合保障、防贫保险、产业收益资金救助等综合性举措,确保不致贫。


为了积极顺应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邑县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强力启动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等“十大专项行动”,农村厨厕污水一体化处理“四种模式”成为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推广的典型案例;强力实施环卫、公交、供水、供气、物流、医疗、污水处理“七个城乡一体化”工程,全县524个村全吃上了洁净长江水,高氟水影响农民健康的千年历史一去不复返;积极巩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成果,加快构建双层经营新机制,现已完成土地托管12.2万亩,涉及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43个。


为在“素质和精神贫困”上下更大功夫,实现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双轮驱动”,武邑县在农村积极开展“十大道德风尚人物”、“十大孝子贤媳”评选等系列活动,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培树先富带后富、党员带平台、贫困户创业脱贫等先进典型,涌现出圈头乡前肖村张爱民、韩庄镇黄村黄爱建、赵桥镇夹河村李兵涛等一批脱贫先进个人。通过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助力脱贫攻坚,让广大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精神撑起来、信心树起来、本领强起来,真正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武邑县县委书记刘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精准防贫和后续帮扶工作,确保已脱贫人口无一人返贫,防贫人口无一人新贫,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记者:田静云 周春旺  摄影:陈康 郭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