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武邑县大刘庄60岁的村主任郭金英把办公室搬到村口执勤点,每天工作至凌晨1时,村民的大事小情,全装在心里,始终像年轻人一样充满干劲。


300多张照片

定格全村“战‘疫’十二时辰”


100多天,300多张照片,郭金英用一部手机,定格下村民在疫情期间每天站岗执勤的情景。“在我眼里,他们个个是战‘疫’明星。”郭金英把每天拍摄的照片精心制作成一本又一本电子相册,发到村里的微信群,集合成大刘庄的“战‘疫’十二时辰”。


村民们每天早晚7时和午夜12时交接班。别人都有轮班休息的时候,唯独郭金英逢交接班必到。前不久,郭金英去地里浇水,还没来得及回家换下沾满泥巴的胶鞋,就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英姐,今天还拍照片不?”郭金英听了心里美滋滋,她意识到,拍照的点子很奏效,能极大地调动村民执勤的热情和积极性。



为了兼顾执勤和办公,她把村口执勤小屋当成了临时办公室,全天候开放,村民有啥事都直接上这儿来找她。防疫期间,她每天休息时间不足5个小时,即便吃饭时间,也常常中途撂下饭碗,忙完后却忘记自己还没填饱肚子。


“我是党员,我先上,这是责任更是荣誉。”为了激发村里党员的荣誉感,她特地让女儿采购了50枚党徽胸章,并亲手挂在每名执勤党员的胸前。“只要把党徽戴在身上,就亮明了身份,大家更有干劲。”郭金英想出的一个个小点子,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大作用。如今,站岗执勤、守卫家园成了大刘庄全体村民不约而同的坚守。


用柔情化人心

筑牢防疫一线


女性独有的柔情,使得郭金英与村民沟通起来得心应手。“无论村民多么不理解,我绝对不着急,入情入理地跟他们讲。”起初,村里有些老人对戴口罩、不聚集的防控要求不理解,经常坐在胡同口聊天。遇到这种情况,她从不疾言厉色,反而柔声细语劝说:“现在生活多么美好,别看你们七八十岁了,我愿意让你们活到100多岁,过了疫情我陪你们聊个痛快。”几句话让老人们乐开了花,也打心眼里理解了防疫工作。


起初,只要外出就必须戴口罩的防控要求让个别村民不习惯。郭金英自有招数。她每天骑车在村里巡逻时,车筐里总备着一袋医用口罩,碰见没戴口罩的村民她二话不说,立马上前送上一个。“不超3次,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以后出门都自觉戴上口罩。”郭金英底气十足地说,走在大刘庄,绝对看不见不戴口罩外出的村民。


“还有在武汉读书回家过年的小郭、在浙江打工的吴家父子,一开始对他们进行隔离时,他们非常不理解,我就一遍遍地打电话、发微信,耐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直到说通。”春风化雨般的沟通方式,温暖了百姓的心,也换来了百姓的信任。


郭金英说,只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把基层工作做到家。疫情期间,她和3名村班子成员自掏腰包购买了1040个口罩,挨家挨户发到村民手中;为16户五保户、低保户送去米面油;深入老弱病残村民家中,喷洒消毒液……“我必须和乡亲们并肩作战,筑牢防疫一线!”


12年如一日

以身作则树榜样


郭金英在村主任的岗位上干了12年。12年前,为了照顾患病在床的母亲,已经外嫁的郭金英选择回娘家常住。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孝顺、勤奋又热心的郭金英逐渐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信任。恰逢村里选举,她众望所归,成了村主任。


“说实话,我当时要照顾一大家子人,真没心思当这个官。但既然大家选了我,我就要干出个样儿来。”就这样,这个说话算数、办事靠谱的女村官,一干就是12年……


由于积劳成疾,郭金英在去年8月被查出甲状腺瘤。一向要强的她吓哭了。术后,她歇了不到20天就拖着虚弱的身子返岗。“当时,从家走到村委会都大汗直流。可没办法,村里有太多事等着我呢。”当初,医生告诫她要定期复查,可最近的这次复查又被她推迟了。“村里麦子要浇二茬水,今年河里水少,我得替大家想办法。”


郭金英常说,要想老百姓想不到的,做老百姓做不到的。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她从春节前就通知兄妹们不要回家,包括清明祭祀。“老人有我照顾着,你们放心吧,我是村主任,必须以身作则。”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郭金英与兄妹们久别后第一次相聚。


虽然已到花甲之年,但郭金英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百姓需要我,我就继续干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当村主任12年来,一个装满材料和公章印台的布包是她的标配,人走到哪儿,公事就办到哪儿。郭金英说,她没干过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处理的都是老百姓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就是这些百姓的小事,必须当成大事来办。


本报记者 金莉莉 实习生 王雪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