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


“我经历过非典、埃博拉、禽流感、鼠疫,没有掉过泪。都共事好多年了,看到同事们这样,心里难过。我不会为自己掉一滴泪……”范立东鼻梁上红了一片,因为长时间戴N95口罩,皮肤压伤,刚掉痂。


“我们主任(李志军)从大年廿八一直忙到现在……他家也是2个孩子,两口子都在抗击疫情一线,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一直跟他说,休息一会儿,必须按时吃饭。你是家里的支柱,我们科室的支柱!垮了怎么办?”


张松医生的爱人在市三院化验室工作,也是两人都在一线。家中孩子3周岁,老父亲不在了,母亲刚做了股骨头手术。


“老人本来岁数就大,看孩子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老人家是在拄着拐帮他们带孩子。”范立东说,“前段时间张松下班就赶紧回家,我们都劝他别回去,但是他没有办法……现在也回不去了。”


第一个疑似患者被接到医院后,张松是第一个接诊的。“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传染病人。根据报告,知道这种疾病传染性比较强,但当时没想那么多 ,防护好就可以。该咱们值班,肯定是要上的。”


被隔离的前一天,范立东写下一份与妻书。“可能也就是头一天想的比较多,设想自己一旦被隔离甚至被感染,家里该怎么安排,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只要抽出时间,走出隔离病区,范立东就会电话跟家里联系。“在病区,是没办法打电话的。”


范立东有两个孩子,小的2岁,大女儿在二中上高一。隔离之前,他跟大女儿的老师沟通,因为孩子放假每天要按时给老师发作业,自己走了就没人管了,妻子照顾小的已经很劳累。“老师特别支持,说你不用管,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孩子作业我给看着做,等开学以后如果落下,我单独给孩子补作业。”


离家前,范立东跟孩子长谈了一番,嘱咐孩子一定要按时完成假期作业。孩子没多说什么,一个人趴在被窝里哭了很久。之后,这孩子跟变了一个人一样,每天自己安排生活,作业按时交,而且质量很好。


为此,孩子的班主任王红升老师写了篇文章《家长是逆行者,孩子是最强假期少年》,发在了二中的微信公众号上。


“写与妻书是为什么?是怕万一回不来,给家里交代好。设想了最坏的情况,万一感染了怎么处理……”李志军说,大伙儿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客观事实。可谁都没有说二话,下来休息这两天才顾上想这些。


“在隔离病房时,谁也没有提过。大是大非面前,没人提个人安危。”




有我们在,请放心


“我们2014年组建的肺四科(重症医学科),是年轻科室。就我跟范大夫过了40岁,他们都小。”李志军说。


2014年夏天,张松刚从事肺科工作,被派到上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培训。市三院突然接到疾控通知,有一个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回来的患者,发高烧、腹泻,症状特别像埃博拉病毒感染,而且是从疫区回来的,被定为疑似。


张松和范立东把病人接过来。李志军晚上9点打电话通知肺四科所有人,半个小时之内必须到岗。“当时4号楼刚建成,什么都没有,被子也没有。那个病人是某县城的,来回需要2到3小时,我们紧急准备各种物品……从那时起,我们几个就是战友。”


李志军说,我跟领导讲,科里的医生护士都是好样的。那种情况下,随叫随到。没人说,主任我不去,我有孩子,我有这事那事,没有……“这些人确实是非常棒。因为都有困难,这个年龄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可谁也没有因为这些情况,说我干不了,怕传染我的孩子、老人……”


医生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理智、冷静,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大家的要求更高。


李志军说,自己在非典时期就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次上阵大家都非常匆忙。突然来了病人,几乎什么都没想、没准备,就这样往前冲。当时谁也不怕。只要投入到工作、救治流程中,不会想别的。一旦有空闲,就会想很多。忙完了、精神一放松,就开始后怕。”


“医生、护士,首先是人。”李志军说,不管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归根结底,我们就是干这个工作。有了这事我们必须上,轮不到你怕不怕。过后一想,虽然防护特别好,万一感染呢?家人会怎样?孩子、老人……这就是后怕。所以自己的情绪起伏也是很大。


“我们也有心理脆弱的一面。”李志军说,“是人就有七情六欲,都会害怕死亡。”


薛军英说,相对于医生群体来说,传染病医院的医生是最危险的。“只要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是第一批要冲上去的。在医院,重症科是这个刀尖上的刀尖,最前线;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我们是医院的第一梯队,是全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阵地最前沿。”


最初到这个单位之前,他们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真的面对生死考验。李春义坦言,自己当初就没想过这一点。


薛军英说,周围朋友家人都劝过他,不要在这个医院工作了,去别的地方,离开这个环境。毕竟,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相比,危险性更高。“考虑那么多也没用。需要你的时候,该怎样就怎样。做什么都有风险,只不过这个风险要大一些,所以我们对防护标准要求很高。而且,我要是不干,大家都不干,谁来守卫咱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有了疫情,总要有人站出来的……”


记者手记:


对所有人来说,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节注定毕生难忘。


2月2日,在休整宾馆房间内见到这支队伍。几个大男人,没说几句话就开始哽咽,护士们的微笑中也不时闪现泪光……高强度的工作及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多少有些应激反应的状态。是肩负的担当与使命,让他们义无反顾。


“不计生死,不计报酬,职责所在,义不容辞。”真正践行这铿锵有力的铮铮誓言,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坚强。


致敬,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