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衡水日报》的一名老读者、老通讯员。从1962年创刊的《衡水群众报》,到1968年复刊的《衡水报》,再到《衡水日报》和《衡水晚报》,可以说我是伴随着报纸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而成长成熟的。我也从报社通讯员,大学毕业后走进省报当了记者,再后来调到北京红墙里当了一名文稿起草人员。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我要说,家乡的报纸凝聚着我一生的情。这些年,虽客居京城,但却常为不能及时看到家乡的报纸而苦恼。有时在日报或晚报上发篇稿子,还需麻烦报社编辑或亲友帮助寄报纸来。


今年元月2日,收到家乡的一条微信“家乡的亲人们,免费注册衡水日报客户端,扫描二维码下载……”我喜上心头,立即按照程序一步步操作,虽不像青年人那样熟练,但很快成功下载了。这些天,有暇时常翻翻看看,非常方便,非常惬意,想看日报看日报,想看晚报看晚报。栏目有时政、社会、党建、生态、三农、教育、文化、财经、专题、法治、健康、天下等,还有特别推荐和视频、视觉等,真是音像图文并茂,应有尽有,“一报”(衡水日报)在手,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样样不用愁。客户端为报纸插上了翅膀!衡水日报客户端的上线,是衡水日报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党报从平面媒体向融媒体发展的一大跨跃,是新闻媒体的一场革命!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正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媒体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党报姓党的传统不能变。所以,面临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一定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立体全面地展现家乡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的面貌,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我非常羡慕年轻的党报融媒体记者们,你们赶上了好时代。新时代要有新的梦想。中国梦既是年富力强一代人的,也是我们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的。我愿和你们一起,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放飞梦想,谱写新时代人生新的壮丽篇章!


读者 张锡杰

张锡杰,1946年5月生,枣强县人,法学硕士,研究员。他自幼酷爱写作,1965年开始向报社投稿,曾是衡水日报、河北日报的特邀通讯员,枣强县肖张小评论组的创始人和主要骨干。1972年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河北日报工作了20年,曾先后任河北日报记者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科技部主任等职;1991年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曾任调研室政治组组长、调研室副主任、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等职,曾出版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