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刘挚生于阜城,自幼父母双亡,在离开家乡时吃过一碗众人做卤的拌面,他牢记在心;后来他考中进士,担任南宫令,回家时又吃过一次众人做卤的拌面,自此发誓清白做官,不负百姓。而他吃过的拌面,也逐渐演变成了十八卤面,流传至今。


一缕银丝碗中盛


十八种卤在当中


鸡蛋柿子红彤彤


黄瓜细丝脆生生


麻将蒜泥香又辣


茄子肉丁鲜味增


若问美食出何处


阜城处处皆闻名


在阜城有一种脍炙人口的小吃——十八卤面,关于这种小吃的来历,还得从北宋宰相刘挚说起。


刘挚出生于阜城县刘庄村,在这个物阜民丰、瓜果飘香的村子,刘挚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可就在他十岁时,在朝廷任监察御史的父亲去世了,不久母亲也死了,小刘挚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只好去投奔山东省东平的外祖父家。


临行前,村里的乡亲们心疼这个没了爹娘的孩子,就东家一把槐花,西家一块肉,南邻一碗酱、北邻半碗芝麻盐……凑了十来样端了来,由前邻马大嫂给煮了一锅热腾腾的面。由于天热,马大嫂还别出心裁地把热面条放在井水盆里过了过,再挑到碗里,浇上多样卤子。这碗特殊吃法的拌面,被小刘挚牢牢留在记忆里,他吃得出那碗加了槐花和芝麻盐的面中,父老乡亲希望他心怀家乡,不忘故土的情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刘挚从懵懂少年长成翩翩公子。他一边读书,一边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可即使吃遍大江南北的面,梦中还会飘出故乡打卤面的香味儿。


又过了十年,而立之年的刘挚考中了进士,并做了冀州南宫令。这次他离家乡更近了,当他再次站在刘庄的土地上,依旧是东家一把葱,西家两碗面,南邻三根黄瓜,北邻一捧豆芽。前邻的马大嫂把面和了又和,擀了又擀,一锅白生生、滑溜溜的面条又煮熟了。这次的卤子是葱和豆芽同炒,脆生生的黄瓜切成了细丝,这碗面依旧清香扑鼻。十里长亭,刘挚对前来送别的乡亲们挥动手臂:“大家放心吧,我做官一定像这碗面一样清清白白。”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官颇有政声,他升任了监察御史并做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的位子。后来因政见分歧,他一生三起三落。然而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始终坚持着清廉为官,替百姓说话的为官之道。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68岁的刘挚死于贬所。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家家做起多卤面。至今在阜城刘庄,刘挚的后世子孙还在吃着那碗多卤面,说着祖先的故事。


1985年,阜城宾馆的李庆雨师傅集各家所长,从营养学角度出发,做出了十八卤面。这种面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衡水地域特色名吃。那筋道的面条,配上那满满一桌子的卤子,即使再挑剔的食客也能调配出自己喜欢的口味。


如今,这碗面依旧承担着诸多任务,老人祝寿,孩子满月,游子离乡,亲人团聚,餐桌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十八卤面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以吃的方式继续传播下去。


【手艺】


阜城十八卤面,选用高筋面粉,经和面、醒面、擀面、切面等工序备好面条,卤子选用西红柿、蒜苔、长豆角、茄子、白菜、西葫、猪肉、鸡蛋、木耳、黄花菜等,采用炒、爆、溜、炸、烹、煮等多种技法烹饪。食用时小碗盛面,一碗一卤,虽然仅仅是简单的一碗面,却好似尝尽了天下美味。


作者:耿佩玺

编辑: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