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衡水湖畔的冀州区稻蟹共生基地迎来丰收季。10月1日,正值国庆假期,这里不仅呈现“稻穗低垂、蟹肥膏黄”的生态盛景,更通过“钓蟹体验+田园研学”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吸引众多游客共享丰收喜悦。
“快看!我抓到一只大的”“哇!我一竿钓上来两只”,在钓蟹区,游客们高举网兜,纷纷展示刚钓到的肥蟹,脸上写满了兴奋与自豪。有的手持钓竿,用新鲜的鱼肉作饵,小心翼翼地与水下的“铁将军”斗智斗勇;更有性急的干脆挥起网兜直接捕捉,体验最原始的收获乐趣。“我们线上线下同步售票,假期前三天,仅线上直播售票,销售额就已突破11万元。”基地负责人陈瑞祥指着手机上的实时数据笑着说,“这几天日均接待游客近500人,远超预期。”
目前,冀州区“稻蟹共生”模式推广面积已达3000余亩。白天游客可以来体验钓蟹,配上稻田美景,趣味十足,晚上还能下田捉蟹,感受别样的乐趣!陈瑞祥介绍,今年基地预计收获稻田蟹两万余斤,扣除成本后每亩净利润达600至700元,比传统种植效益高得多。
除了体验抓蟹与钓蟹之乐,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是这里的亮点。在稻田的另一边,一群中小学生正围着农技专家,认真聆听“稻蟹共生”的生态循环原理:“螃蟹能为稻田松土、除草、捉虫,其排泄物还是优质的有机肥……”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让孩子们在游玩中深刻理解了生态农业的智慧。
“这两天我们已经接待了三批研学团队了。”陈瑞祥介绍,每到节假日,基地便成为研学与休闲的热门地,常有学生来这里观察稻田蟹、体验农耕,了解生态农业的奥秘。
产业的融合不止于此。许多游客在尽兴捉蟹后,还可到周边特色村庄、衡水湖、冀州古城遗址等地品尝农家美食,感受大美衡湖风光,体验别样的特色文化研学游。这种“田间玩、村里吃、周边游”的模式,有效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带动了周边餐饮、土特产销售的全面升温。
稻浪翻滚,蟹肥人欢。城乡供给(衡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秋良表示,正着力将基地打造为集农业生产、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见习记者王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