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勇挑大梁·产业新亮点丨深耕蔚蓝沃野 丰盈海上粮仓深耕蔚蓝沃野 丰盈海上粮仓——北戴河新区打造生态优先产业升级现代化海洋牧场
7月的渤海湾,海天在远方融为一体,阳光碎金般洒在粼粼波光之上。在北戴河新区的扇贝养殖海域,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分苗战”正在上演。养殖户们灵巧的双手在育苗笼间翻飞,将一颗颗珍珠般晶莹剔透的扇贝幼苗快速分拣出来,铺满了工作台。
“分苗这活儿,手要快、眼要准、心更要细。”有着20多年养殖经验的渔民姚远,话语里透着笃定,“今年苗价是高点儿,可苗种好,海也养人,咱心里有底。”姚远今年投入了3万多笼扇贝,盘算着秋后毛收入能达到200多万元,除去人工、船只开销,净赚60万元大有希望。
北戴河新区这片富饶的海域,是渤海湾腹地的“贝类摇篮”,滋养着扇贝、贻贝、文蛤、青蛤等10余种贝类。25万亩海洋牧场,去年扇贝产量高达17万吨,几乎占了全国海湾扇贝总产量的四成。
“靠海吃饭,如今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从小跟着父亲在近海讨生活的姚远,是北戴河新区海洋牧场崛起的见证者。他感慨道:“政府给力,政策托底,这几年海里的‘精气神’也回来了,咱渔民的盼头就在这浪尖上呢!”同样养贝20多年的李光勇,目前承包了3000亩海域,养着15万笼扇贝。“扇贝是‘吃’海水长大的,不用投饵,海水好坏直接影响收成!”他指着湛蓝的海面说,“这几年新区海水越来越透亮,扇贝也跟着‘争气’,去年单笼产量头一回突破了2公斤大关。”
守护这片“蓝”,北戴河新区下了硬功夫。过去,汛期河道垃圾入海是扇贝养殖的“心头大患”。如今,水务部门聘请专业保洁公司,对13条入海河流全年“梳洗打扮”,河道拦截网定期巡查加固,垃圾水草难再“溜”进大海。
清晨6点,北戴河新区的海洋监测船犁开平静的海面,驶向人工鱼礁区。声呐扫描着水下世界,摄像头传回的画面令人欣喜:灰白色的混凝土礁石披上了墨绿的藻衣,成群的梭子蟹在缝隙间敏捷穿梭,肥硕的海参慵懒地蜷缩在礁底。“这两年投放了3.6万空方人工鱼礁,‘藻-贝-鱼’的生态链搭起来了。”北戴河新区海洋和渔业局水产科科长聂国军指着屏幕介绍。这片生机勃勃的礁区,已成为扇贝、海参、鲍鱼等海洋生物的理想家园,生态与产业在这里奏响了双赢的乐章。
环境好了,技术也在更新。李光勇拿起两笼扇贝对比展示:“这黑壳的是新宝贝‘青农2号’,紫壳的是老品种。新品种贝柱更壮实!”去年引进的“青农2号”,如今已占全区养殖面积约20%。聂国军补充说:“新技术得跟上趟儿。每年4月前后,新区都请专家来授课,手把手教大伙儿绿色养殖、科学管护的门道。”
面向未来,北戴河新区海洋牧场蓝图已绘: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海洋+旅游”“渔业+休闲”新业态融合生长。以“生态优先、产业升级”为核心理念,这片昔日的传统渔场,正奋力转型为集生态修复、资源增殖、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在蔚蓝深处谱写新的牧海图强篇章。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