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个月都有专人来家里打扫卫生、洗衣服,还帮着量血压,党和政府的政策越来越贴心!”7月26日,在衡水市冀州区周村镇北黄庄村,78岁的低保对象张大山向记者夸赞道。
社会救助是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以来,周村镇通过开展“物质+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保障与多元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在“物质+服务”的双轮驱动救助模式下,像张大山这样的困难群众都切实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民生温度。
构建“1+3+N”体系 夯实救助根基
作为辖4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2.37万人的乡镇,周村镇现有低保对象216户422人、特困人员189人、低保边缘家庭264户,服务对象主要是为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为让救助更有章可循,周村镇以“兜底线、救急难、促发展”为目标,创新构建“1+3+N”服务体系:
——“1”套细则强规范。组建由镇分管领导牵头,集合村民政专干、妇联主席、村医等多方力量的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制定《周村镇“物质+服务”救助实施细则》,建立“需求摸排-精准匹配-服务实施-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 ——“3”项配套制度促长效:“定期探访+动态监测”制度,靠“民政专干每月入户+部门大数据比对”,让困难需求早发现;《服务类救助清单》明确12类服务,从生活照料到就业帮扶全覆盖;“物质+服务”联动机制及时伸出援手,已累计发放临时救助3.3万元。
——“N”个主体聚合力。整合周村镇卫生院、冀州区精神病院等专业机构,春晖义工等社会组织,以及3支本土志愿者队伍(45名注册志愿者)和180名村网格员,织就一张“专业社工+志愿者+网格员”的服务网。
聚焦三类群体 精准服务暖人心
针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中的特殊群体,周村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让温暖精准送达。
独居困难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每月都能收到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的卫生清洁照护服务,覆盖率100%,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每月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北黄家庄、镇区、南午照的固定理发点总有志愿者身影,行动不便者还能享受上门服务,已累计服务27人次。
每月5日,“上门送医+心理辅导”从不缺席,周村镇卫生院、冀州区精神病院联合志愿服务队,为重残老人、独居老人做体检,为精神障碍残疾人做心理疏导,还开展2次集中宣传,发放150份宣传页,上门服务19人次。
45个村的村委会里,便民洗衣机成了“暖心神器”,志愿者们为失能老人、残疾人等提供洗衣服务,让“小事不出村”照进现实。各村妇联牵头的“爱心儿童班”更是贴心,白天照看低保低边家庭儿童,放学后、假期里有专人辅导作业,既解了家长务工的后顾之忧,又为孩子撑起安全伞。
此外,镇里还联合区残联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助力残疾人“赋能一人、温暖一家、影响一方”。
持续发力 让救助之路更宽广
定期探访、送医陪护、就业帮扶、学业指导……如今,周村镇通过不断提升救助帮扶精准度,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如今,除了物质托底,还将暖心服务送到了‘家门口’,这样的生活更有盼头!” 南午照村参加人张海彬高兴地拍手说道。
周村镇社会救助体系的创新实践,其核心在于构建“物质托底+服务提质”的双层体系。即物质上通过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筑牢基本防线;服务上,针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救助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
“我们不仅要让困难群众吃得饱、穿得暖,更要让他们过得舒心、满意。”周村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物质+服务”的组合拳打破了传统救助“给钱给物”的单一模式,通过精准对接需求,让服务走进家门、暖到心间。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周村镇将通过走访听取意见,完善服务清单和标准;加强志愿者培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拓展“能力提升”服务覆盖面,鼓励困难群众主动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一暖心工程中,让“物质+服务”的双轮驱动,载着困难群众驶向更幸福的生活。